“你让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纪念寒春诞辰100周年


  题记:标题取自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孟烦了的嘶吼,“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我们现在明知道不该有还在想,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我们还在想胜利,想胜利!”

  ——————

  2008年12月初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笔者跟随十几名在校大学生来到北京昌平的小王庄农场,拜访那位大名鼎鼎的“国际主义女战士”——寒春老人,一同到来的还有寒春同志的大儿子阳和平。

  寒春居住的平房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连这个方便制图的斜面“桌子”都是在垒起的红砖上铺了一块木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台老式电视机和少数电器,这里大部分的“家具”都是寒春的丈夫阳早在生前与她一起打造的。

  简陋的住所、朴实的谈吐,让人很难将眼前的这个看起来像陕北农民的寒春老人,与那个本来可以享受副部级退休待遇的“外国专家”联系在一起。

  在交流过程中,青年学生们又问起了那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到中国养牛?”寒春老人依旧不厌其烦地回答:“因为中国革命……”

  这番传奇经历在这群青年人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红色理想的火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青年有的选择了向生活妥协;有的仍然在向上、在努力,到工人中间去、到农民中间去……大浪淘沙,这是自然的过程。

  而在寒春传奇的人生经历中,又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的播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过程呢?

  母亲的影响

  寒春的住所珍藏着一卷她儿时的录影带,看着录影带中那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儿时的过往便彷佛历历在目。

  儿时的寒春

  1921年10月20日,寒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塞巴斯蒂安·欣顿是一名律师,在寒春两岁时就已去世;母亲卡梅利塔·欣顿是一位教育家并且是佛蒙特州一所独立的进步学校的创始人。

  欣顿夫人出身美国奥马哈上层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之后,受到进步思潮影响的欣顿夫人拒绝了一个周旋于奥马哈上层社会的机会,而前往芝加哥的赫尔济贫社从事平民教育。她时常谈到体验农村生活,谈到社会良心;她倡导体力劳动以及自力更生,平等精神——而这样的理念在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的美国几乎失去了土壤,反而与毛主席在延安所建立的那个现实“理想”社会有着某种高度的契合,从而地将欣顿一家与中国革命非常偶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欣顿夫人本人后来也成了毛泽东主义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1943年,已经成为农学家的欣顿夫人的大儿子Bill(中文名韩丁),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受到强烈震撼。1945年,韩丁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重庆谈判期间,韩丁结识了国共双方的不少要人,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韩丁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成了中国革命近距离的观察者乃至参与者。1953年返回美国的韩丁顶着麦卡锡主义的残酷迫害,失去了返回中国的权利,却勇敢地四处演讲,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揭露谴责“麦卡锡主义”。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