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见略同:毛泽东与朱德的惺惺相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革命友谊尤其让人赞叹,而且都和毛泽东有关。一个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革命友谊,一个是毛泽东和朱德的革命友谊,前者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后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毛泽东和朱德的革命友谊,完美诠释了英雄所见略同的传奇,将中国人一直推崇的君子之交推向了崇高的境界。
01上山
志同才能道合。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坚持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精英分子们开始进行着积极的艰辛的探索,其中自然包括毛泽东和年长他七岁的朱德,虽然此时他们还不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但却有了英雄所见略同的心有灵犀。查阅现存党史资料,从1927年6月到9月,3个月内毛泽东多次提出“上山”的主张,特别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很快失败后,毛泽东集中秋收起义余部,在文家市小学的操场上发表讲话,提出“上山当革命的山大王”,并率领大家开上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这是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从思想到行动的第一个惊世骇俗的伟大举动。毛泽东并不是党内最早提出“上山”主张的人。1925年10月,朱德到莫斯科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军事,任学员队长。一次,当苏联教官提出回国后如何打仗这一问题时,朱德回答说:“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朱德不仅表达了他的游击战争思想,而且八一南昌起义后,他和陈毅率余部北上,一路打游击,最后和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共同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两位伟人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思想和行动高度一致,在思想路线和军事路线两个方面,为中国共产党闯出了革命新路。
◆《井冈山会师》(何孔德创作油画)。
02信念
吹尽狂沙始到金。1927年,秋收起义未能实现预定目标,面对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猛烈反扑,工农革命军几经挫折,损失严重,粮食不足,缺医少药,士气低落。特别是9月22日,部队在萍乡的芦溪遭到敌人袭击,虽然突出重围,但伤亡很大,部队中弥漫着消极情绪,一些人不告而别,部队由1500多人锐减到800多人。9月30日清晨,毛泽东在三湾村前枫树坪集合部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同志们!现在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我们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长,任重道远。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去,我热烈欢送,并且发给路费!”毛泽东说完后,下面一片寂静。这时,宛希先首先举起手中的武器,大吼一声:“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喊罢,站到了左边。紧接着,张子清、曾士峨、伍中豪、罗荣桓、何长工等也站到了左边。在他们的带动下,绝大多数同志选择了跟随毛泽东。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面对的情况和毛泽东非常相似,他所带领的起义队伍屡遭强敌袭击,战士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在赣南的天心圩,朱德召集部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我们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信念和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国家、民族、革命和个人命运的至暗时刻,表现出的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他们对革命的忠贞和执着,乃至在危机之中处理问题的方式(革命的跟我留下,回家的自由并发给路费)都惊人相似,将英雄所见略同演绎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