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
段德昌,1904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南县九都山乡九屋厂,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是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骁勇战将。1933年5月,在湘鄂西根据地第三次“肃反”中被错杀。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段德昌平反昭雪。1952年,毛泽东为段德昌亲属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段德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之一。
彭德怀的“革命引路人”。段德昌与彭德怀相识于北伐战争期间,两人性格相似、志趣相投,结下了十分深厚真挚的友谊。在此后的交往中,段德昌多次向彭德怀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道理,让苦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彭德怀加深了对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理解,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彭德怀自述》中写道:北伐军攻占武昌后的一日,部队行至湖北玉泉山,他与段德昌在一座关帝庙就宿。段问他对关羽怎么看。他认为关羽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德昌问怎样才有意思,他说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两人还聊到共产党的理想和任务、对国民革命的最终目的以及国民党的看法等。彭德怀认为这次畅谈“得益不少”“到现在,有时还回忆这次谈话”。此次谈话前后,段德昌还送给彭德怀《向导》《通俗资本论》等进步书籍,彭德怀看后更加坚定了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并且多次向段德昌提出入党要求。在段德昌的介绍下,1928年4月,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彭德怀视段德昌为“革命引路人”。
根据地的游击战专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于敌众我寡的特点,只有开展游击战,才能保存和发展自己。纵观段德昌的军事生涯,可以肯定地说,在打游击战方面,他算得上是一把好手。在洪湖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实践中,段德昌将掌握的军事理论同当时革命实际相结合,与周逸群创立了一套游击战理论。其基本原则是“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在此基础上,段德昌还总结出四条游击队的战略战术:分散游击,集中指导;避其锋芒,攻其不备;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该游击战理论与毛泽东、朱德概括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立足敌强我弱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正是在游击战理论指导下,段德昌率部对敌作战往往以弱胜强、屡克强敌,巩固和扩大了洪湖根据地。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