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告诫子女——我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留给自己的只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书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首。他参加革命70余年,历经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崇敬,毛泽东更是称赞他为“人民的光荣”。朱德既是伟大的,也是普通平凡的,他在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修养堪称表率,给全党、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朱德出生时,全家有11口人,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大家庭,朱德的长辈们、叔伯们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勤劳朴实,所以虽然家境贫穷,却是一个彼此融洽、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和厚忠耿,亲孝持家,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农活。相比之下,母亲钟氏在朱德的记忆里更为深刻。钟氏出身贫苦,身材高大,体力强壮,但性情和气,从不发脾气。钟氏为朱家生了13个儿女(因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8个),平日里,除了抚养孩子,家里大大小小的活,煮饭、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都是她来干。不仅如此,在朱德眼里,母亲钟氏还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家庭窘困,但钟氏还接济、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人,“她不嫌弃人,爱穷人,给叫花子也要说几句话”。朱德从四五岁就跟在母亲身边帮忙,这些细节对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后来,朱德回忆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朱德始终坚守并践行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人,他也紧绷这根弦,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生活条件越好,越不能忘记艰苦年代,越要想到党和人民。”1955年,国家推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个是实行军衔制,一个是实行工资制。从实行军衔制起,朱德就从来没有拿过元帅工资,而且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先后三次主动提出减薪,从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的649.6元,到1957年1月的579.5元,再到1959年4月的460元,最终到1960年10月以后,一直都是404.8元。不仅如此,朱德以言传身教感染、教育着家人、子女和身边的人。
◆朱德、康克清和朱敏、刘铮的合影。
他经常教育子女:“工作上要向高标准要求,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1963年12月26日,朱德在给女儿朱敏题词时就写道:“……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三个勤俭”不仅是朱德一生的革命品格,更是他对子女后辈们的寄托和厚望。有一次儿媳赵力平来北京看望朱德,一进门就看到工作人员在补被子,因为赵力平针线活做得好,所以大家看到是赵力平来了,就高兴地说:“老赵快来帮个忙吧!”赵力平上前一看,才知道,“这不是爹爹盖了多年的那床被子嘛,我过去帮他补过几次,被里、被面都缝过好几次了。”大家伙接着说:“这床被子你补过好多次了,这次碰上了,还是由你来补吧!你比我们熟悉‘战况’。”赵力平顺手拿起这床被子仔细看了一番说:“被面没办法缝了,我给买套新的吧。”警卫员李庭良接过话来说:“首长不让买新的,说缝补一下还可以用。”听了这话,大家也只好照办,于是便一齐缝了起来。朱德有个侄子叫朱传书,从小就离开了家乡,一直跟随朱德长大,就读于一所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一个工厂当工人。朱传书遵从伯父的教诲,主动地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同工人打成一片。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农村姑娘结婚成家,这件事得到了朱德的大力支持:“这很好,符合毛主席的教导。”他们的婚礼也是按照朱德的要求一切从简。后来,传书的爱人身患癌症,不幸去世,留下一个三岁的孩子。传书就把孩子带到工厂住在集体宿舍,边工作边抚养孩子,生活上十分困难,但即便如此,传书也没有向组织要过一分钱的补助。每逢节日家人团聚之时,朱德总要给家人、子女们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我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留给你们的只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书。”在朱德逝世前的最后五天里,他仍不忘告诫晚辈:“要做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