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映赤胆,铁血铸忠魂——纪念刘志丹烈士牺牲89周年
春寒料峭的陕北高原上,杏花初绽的枝头尚挂着薄霜,山峁间回荡的信天游 裹挟着黄土的颗粒,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壮丽篇章。清明节,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跨越时空,回顾那些在烽火岁月中坚守信仰的英雄们。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一九O三年十月四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金汤镇。
刘志丹六岁随祖父耕读,后在永宁山本县县立高小学堂读书。一九二一年,考入榆林中学。他学习努力,每试辄列前茅。因受魏野畴、李子洲老师的熏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大纲》、《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博览群书,探讨社会问题。
一九二四年,榆中在魏野畴的帮助下,组织起学生自治会。刘志丹被选为主席。同年,他加入共进社和共青团。一九二五年初,刘志丹到绥德,经李子洲、王懋廷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和曹力如、王子宜等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陆续由学校走向社会,极开社展群众活动,宣传马列主义,唤醒学生、市民、农民及工人的革命觉悟和民族意识。
一九二五年七月,他被推选为陕北学生代表,赴三原参加全省学联代表大会和共进社二届代表大会。在共进社大会上,他作了关于榆林共进社活动情况的报告,并为大会题词,写道:
“共进!共进!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着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惜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
一九二五年秋,刘志丹和杨国栋等人由党组织选派去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在东路军中工作,后又被派到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中工作,任第四路军马鸿逵部党代表兼政治处长。他对马部进行改制,并按照上级部署,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员会,发扬军内民主,废除打骂士兵的军阀作风,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深得马鸿逵的赞赏。
一九二七年夏,冯玉祥背叛革命,跟着蒋介石实行“清党”,将我党派去帮助工作的刘志丹等三十二名共产党员逮捕扣留,押解出河南。刘志丹费尽周折,抵达武汉,经党组织安排,转入地下活动。
在党的“八·七”会议之后,陕西省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农民斗争和军事运动等九项决议案。决定组织兵变,发动农民暴动,建立党领导的独立武装。会后,省委积极部署渭华起义和各地的武装暴动。
当时,驻雒南新编第三旅许权中(共产党员)部,虽属李虎臣所辖,但却是一支由共产党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为了加强领导和充实骨干,准备起义,一九二八年春,省委派刘志丹、唐澍、廉益民、吴浩然、谢子长等前往许旅,帮助驻地群众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并创建农民武装,开展打击土豪劣绅的斗争,培养赤卫队骨干,为起义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