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工农割据、走红二长征,贺龙是毛主席难得的知音
不论是拉起农民搞割据,还是游击战里走长征,贺龙都算得上毛主席难得的知音。
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走农村路线”、“团结和争取结社组织、土匪”,这话在当时其实很有点“曲高而寡”的意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上级领导共产国际的代表。
然而,没有参会的贺龙却主动向上级提出:回湘西老家,重新扎根农村,拉起泥腿子搞革命。
而毛主席三湾改编,对改编后的全体指战员说的第一番话,就提到了贺龙:
“敌人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
后来,贺龙在湘西的武装发展成了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之后不久,开始长征。
在长征中,贺龙再次显现出他对游击战的高超掌握,以至于我们每每想起红二方面军的长征,都把他称作贺龙的三次“神来之笔”。
第一次“神来之笔”,欲入贵州,先进湘中,出乎意料的突围。
1935年9月初,蒋介石调集了嫡系部队和湘鄂两省地方军130多个团,“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企图把长江以南唯一的一支主力红军消灭掉。
面对十分严峻的斗争形势,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会上,贺龙提出了他几天来反复考虑过的意见:
“我的意见,先到湘中去。那里地区辽阔,物产丰富。到了那里,一则可以补充物资,筹集款项,宣传抗日;二则可以威胁长沙。我们到了湘中,敌人怕我们进攻长沙,就会调兵追到湘中,我们再抛开敌人,转入贵州,在敌人部署被打乱后的无计划行动中,取得主动权。”
贺龙的第一次“神来之笔”,“神”就神在声东击西上。在贺龙的带领下,红二六军团顺利地跳出敌人的包围,转进到贵州东部的石阡地区。
然而,石阡地区地瘠民贫,严重缺粮,地形也不利于打运动战。于是,贺龙挥兵黔西,带领两军团巧渡鸭池河,占领黔西、大定、毕节三个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在这里展开了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很快,这一地区就建立起了九十五个乡、镇、村苏维埃政权,并吸收了五千多新兵。
长征四个月来,红二、红六军团一路行军打仗,与敌周旋,到了黔西、大定、毕节才得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休整。
第二次“神来之笔”,乌蒙磅礴走泥丸。
1936年2月下旬,为粉碎敌人在毕节地区歼灭红军的阴谋,面对敌军10余个师的尾追与侧击,红二、红六军团深入乌蒙山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