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艰苦,仍能以弱胜强,毛主席是怎样做到这种近似神话的事情的?
“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这是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的一句名言。1956年11月15日,当毛主席说出这句名言的时候,在场的人听得清清楚楚,首先是我们党领导下的这支人民军队为例讲的。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毛主席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它所包含的深意,贯穿和体现在我党我军的全部历史之中,诠释着党和军队兴旺发达的真谛。
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惨遭失败,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的斗争环境极其险恶。据老同志回忆,当时红军将士历尽了人间“三大苦”:
一是打仗苦。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作战成了井冈山军民的日常生活。而打起仗来又缺少枪弹,一支枪一般只有三四发子弹,冲锋前和追击时才能使用。因为敌强我弱,打仗时还得不停地行军转移。有一次率部突围,彭德怀鞋子掉了,结果一只脚穿鞋,一只则打赤脚。干粮袋也掉了,两天未吃一粒米,饥饿疲乏,几乎寸步难行。
二是伤病苦。井冈山上的药品及医生奇缺。没有医疗器械,就用打碎的碗片、刮平的竹子,做成镊子等器械;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来煮;没有纱布,就用土布代替;没有骨锯,就用木匠的小锯子来做断骨手术,用杀猪刀来开刀。当时枪伤病员最怕换药,用竹片做的镊子夹着很硬的粗布往伤口里捅,伤口真是疼痛难忍。
三是生活苦。吃穿住都极其困难。当时的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严重不足,红米吃光了只能煮南瓜吃。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盐,由于敌人封锁运不进来,一度完全断绝,指战员普遍营养不良。寒冬腊月,没有冬衣,很多战士还是穿两层单衣,晚上睡觉没有被子,只能钻到稻草堆里。许多人天不亮就提前起床爬山跑步,因为这是取暖的好办法。
然而,艰苦的生活和极度的困难没有吓倒英勇的红军,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除极少数人说点风凉话,闹点情绪外,大多数人是坚定乐观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
为什么红军能够艰苦奋斗在井冈山上?这部《毛泽东军事箴言》就道出了真相。
这个答案首先要从理想和信念中去找。毛主席在井冈山初创时就提出“在思想上建党”的要求,许多先进分子在党旗下重新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正是因为胸怀革命理想并坚守必胜信念,很多人在井冈山得到精神上的巨大满足,而不去在意物质生活的艰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