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批判之一
【提要】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启航是主体论,在于建立主体的事的研究。其界定矛盾的特别方式是由共同体引出主客关系,触发理论生产上的一种知识紧张关系。哲学之读没有超出知识论的工作范围,由于对历史主体矛盾的忽略,无法实现对“仇必仇到底”道路理性的求解。“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是个行动路线:作为结果范畴,“仇必和而解”是“仇必仇到底”过程的肯定,而非否定;一旦将之确定为知识路线,就在“仇必仇到底”和“仇必和而解”之间人为制造了二律背反性。阶级斗争的总结果以全部阶级的历史消亡为工作指向。然则为了获得阶级问题的解决,必须将主体斗争作为一以贯之的历史的总线索。从总体看,这是站立新时代历史高度回眸“主体范畴”所得到的认知结果。
第一部分 引言:为什么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坚持中国思想的“主体哲学”读法非常难能可贵!正是这种读法奠定中国思想哲学研究的两个历史分期:曰子学时代、经学时代。这其实是“中国哲学之写”。然则,对历史研究为何优先执行“哲学之读”?在于读的定性由哲学开始,尤其对思想史的阅读而言,乃是确定哲学派系的需要。哲学是思想路线的立基。其并非如李泽厚所言的思想史可用哲学研究的方法、亦可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的随大流的说法,好像是若干派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并立:曰“哲学家的思想史研究”(所谓哲学史派)、“社会史学家的思想史研究”(所谓社会学派)、“‘一般态思想史’派对‘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的研究”(所谓一般形态思想史派),以及“多学科‘综合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所谓多学科综合研究派),等等。【注:蒋广学.“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J].江海学刊,2003(2), 141-147 + 207.】
盖因哲学之读领衔了主观批判,由主观批判启动客观批判、由主体批判而客体批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研究纲领路线。
可见,在材料来源上哲学史取自思想史,是对思想历史的以认识为对象的主观生产(或曰“理论创作”)。
【注:以中国思想研究为例,主张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应有所区分的观点,事实上是认为:“‘哲学史’应该把研究的内容更集中,重点放在研究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历史……就中国思想史来说,更可以把‘国学’‘经学’作为它的基本内容来加以研究。”汤一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J].哲学研究,1983(10), 61-63.】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