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的五大因素

2021-01-25
作者: 小崔布尔什维克 来源: 集体主义农村

  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最主要的有以下五大因素:

  一是种子革命。

  1973至1976年,我国南方籼型杂交水稻(育种代表为袁隆平)和北方杂交粳稻(育种代表为杨振玉)良种相继育成,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到八十年中期大体完成推广,使水稻单产较以前选育的普通良种约增加20%。

  与此同时,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其它农作物也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

  如,70年中后期,山东冬小麦产区开始推广山农辐63、烟农15号等良种,小麦单产较以前选育的泰山1号等良种约增加20%-30%;玉米开始推广丹玉6号、鲁单33号、鲁单36号、烟单14号、掖单2号等良种,玉米单产较以前选育的烟三6号、群单105号、鲁三9号等良种约增加20%-40%...这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搞过农业科技的人都知道,一个良种,从配育到选育、繁育、推广,顺利的话也要十几年的时间,而要配育推广良种,首先还要建立起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第二是化肥革命。

  60年代末70年代处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厂,使我国1975年的化肥施用量较1965年增长3.1倍。

  1972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以后,西方允许部分民用产品对华出口,我国又迅速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到1979年时绝大部分刚好建成投产,迅速增加了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地里起到了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一般达20%-50%。

  第三是水利革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1958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各级政府每年利用农闲组织社员兴修水利,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大面积垦荒,全国建成大小水库七八万座、塘坝无数,广袤的田野上,人工河道网、田间道路网、沟渠网、防护林网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灌排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

  这些现在很难组织完成的投资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即使到了今天,仍使我们在这方面不用投入,只来获益。

  第四是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1985年)记载,197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

  按照这一发展趋势,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农业机械的投入量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为机械深耕、农业灌溉提供了可能。

  第五是耕作技术革命。

  由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基本建成、良种的相继育成推广、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间作、套种、复种成为可能,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出率。

  综上所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是我国前期对农业和支农工业大量投入的必然结果。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