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当年为何纷纷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效力?一句话掷地有声

2021-07-07 1129 0
作者: 胡新民 来源: 党史博采

  上世纪 50 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上个世纪 80 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 “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因此,他们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冲破境外敌对势力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效力。

  第一个回到新中国的是彭桓武,这位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从爱尔兰起程回国的时候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倒需要理由。”多年后,他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的经验时说道:“新中国,工农兵一起协力,集中全国力量搞核武器。靠出国不行,靠学人家也不行,要自己干出来。旧中国搞不成,只有新中国,依靠全国同心协力,核武器才搞成功。”

  彭桓武回国后不久,就受到同在欧洲留学时交往甚密的钱三强的邀请,一起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1947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后来他回忆:“1949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年头。我有幸亲身经历了那些不平凡的日子。按当时的感觉,周围的一切似乎在一霎那之间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之大和突然,简直让非身临其境者无法确信。”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