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明清与毛主席的“闭关锁国”——自卫第一


  今天,小兵仔细阅读了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的重磅文章《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感觉收获很大。

  这篇学术论文,再一次让小兵强烈感受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同样一个历史事件,特别是那种关键时刻发生的关键事件,往往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随着政治路线和人心倾向的变迁,对其评价往往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处在统治与被统治地位的人,评价更是继而相反的。

  本来面目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西方殖民势力和倭寇的袭扰,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不同层次的考量,采取了“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既有“禁海”的政策,又保留了一定限度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后来,欧洲中心论者将明清“自主限关”的举措污蔑为“闭关锁国”,这是为了配合他们的商品自由贸易和入侵的,他们甚至将“闭关锁国”上升到中华文化是封闭、野蛮和保守的,而西方文明是开放、先进、文明和进步的。这一点,甚至有着世界眼光和对广大被压迫民族、广大无产阶级有着深厚同情心的马克思,都没有逃脱这一窠臼,更不用说殖民主义者的御用文人和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分子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继承了这一历史叙述,主张全盘西化,于是“殖民500年”的叫嚣,“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优劣对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学人通过自己的研究,充分认识到了“闭关锁国”政策所具有的自卫性质,而这一研究成果正契合当年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围剿和颠覆政策下的中国外交选择——“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政策”。

  胡绳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书里面,曾分析过明清的闭关锁国,认为这有很强的自卫性质。封建王朝在进步的时候,在相对强大的时候,容易开放包容;而在停滞不前,又相对弱小的时候,容易封闭。“闭关锁国”,第一是为了抵御洋枪洋炮带来的军事优势威胁;第二则是避免华洋杂处,生出变乱来。这种封闭不是来自于明清的什么特殊的愚昧,而是来自于十五世纪后,资本主义海上优势的逐渐形成。

  再到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教科书中将“闭关锁国”作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标识性、公认的定论确定了下来,极大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认识框架和对西方文化的情感倾向。

  而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性危机的到来,随着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的到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上升,中国人的眼光再一次朝向“内”,学者们也开始重新正视“闭关锁国”的合理性、正当性、无耐性,以及可能孕育出的进步性,而不仅仅局限在“落后性”上了。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