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何必庸人自扰
前言:
本文完稿于8月30日,以“《评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不必庸人自扰》”为题刊发于9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基本上全文刊发,只修改了个别字眼和标点符号,这里贴出原稿全文。
FT中文网文章链接:
http://www.ftchinese.org/story/001097149?topnav=myft&subnav=mystories;
再次强调: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实干兴邦,空谈无益,用断章取义、曲解等手段制造争议更不可取。
2022.9.1
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何必庸人自扰
梅新育
最近几天网上爆炒《历史研究》今年第3期刊发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称其鼓吹闭关锁国,甚至进一步把这种解读说成是中国政策发展动向;且抨击该文者多以1979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戴逸《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一文为准。
把这两篇文章浏览了一下,作为宏观经济、中国外经贸、国际经济与战略领域的研究者,我认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史实与数据详实丰富,论述冷静、客观、全面,文中主要论点我找不出明显破绽,是一篇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的高质量论文;相比之下,《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文中一些主要论点在我看来是不能成立的。我尊重戴先生,20年前就自费买了他的著作私人收藏至今,这不影响我实事求是评价他那篇文章。
(戴逸教授)
我感到戴先生那篇文章中最突出问题是把一些具体的对外贸易政策技术性问题上纲上线太政治化了。如那篇文章中批评清政府限制很多商品出口,其中包括军器、火药、硝磺、铜铁、米麦、杂粮、马匹、书籍,等等。其实,限制军器、火药、硝磺出口应该不难理解,现在哪个正常、像样一点的国家不管制武器出口?
限制铜出口,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铜矿匮乏,国内铜资源不足以满足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常需求,铜钱短缺影响尤其广泛深入。须知,直到1980年代,由于铜资源严重短缺,当时国家计委还曾发文列举二三百种产品明令禁止用铜制造;现在,中国每年铜消费量也有百分之七八十要靠进口。在此情况下,包括铜钱在内的铜出口对国内经济与民生损害巨大,明清政府限制铜出口,自有其必然性。
明清两朝铸钱时就已经屡屡受到铜资源短缺的制约,而早在两宋时期,铜钱外流就已经开始严重困扰中国经济,而中国铜钱的国际化正是在宋朝发生了巨大飞跃,从契丹、西夏、大理、吐蕃等边疆民族政权,到当时脱离中国自立的朝鲜半岛、交趾(越南),到日本、南洋各地,无不大量输入和使用宋钱,宋钱成为当时整个东亚世界通行货币,流通使用远至印度、非洲,日本等国甚至出现了全面的“货币替代”现象,即该国政府自铸货币根本无法赢得本国人民信任而彻底失败,不得不干脆停止自行铸钱而完全依靠输入中国钱。中国铜钱在朝鲜流通使用至少直到1910年代,在印尼一些地区直到二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