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我们党和军队正确选择了英明领袖毛主席
1
秋收一声霹雳,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工农起义军(工农革命军)上了峰峦叠嶂莽莽苍苍的井冈山。这支红色队伍,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数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数万人的红色铁流,连续开辟新天地,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达到鼎盛时期。这支工农红军又叫中央红军(朱毛红军),或者红一方面军。通俗地说,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用全部心血创建而成的。
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的毛泽东等人作为榜样,贺龙等人在湘鄂西根据地建立了红二军团(后来又会同红六军团成为红二方面军),徐向前等人在鄂豫皖根据地建立了红四方面军……
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名闻遐迩,可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分庭抗礼。
1933年春寒料峭的时候,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把持的中共中央在大上海站不住脚,迁往毛泽东领导红军开辟的中央苏区江西瑞金以后,喧宾夺主号令四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苏区内全面贯彻。他们下车伊始,就以右倾为名罢免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权。坐火箭串升上去的这些领导人习惯于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与从群众中自然产生出来的领导人毛泽东亲民形象迥然不同。
博古等极力排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刚愎自用,面对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与分析。同时,他们顶礼膜拜德国军事顾问李德。因此,他们在军事上最初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草率地强攻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黎川县的硝石和资溪桥。结果两次战斗都失利了,就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吓倒,转而采用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采取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以阵地对阵地,以堡垒对堡垒,用短促突击的作战方法与敌人硬拼消耗,使红军陷于处处被动挨打的地位。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毛泽东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走进最高指挥部,提醒:中央红军主力应该迅速进入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把战略防御变成战略进攻,跳出碉堡围子打仗,引出敌人,在运动中消灭之。这样,既巩固了老苏区又开辟了新苏区,同时也援助了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
毛泽东的苦口良言,未被巨头博古李德等接受。不久,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在镇压了李济深等人发动的福建事变以后,立即抽回兵力,从容布置,加紧进攻中央苏区。大好机会,被博古李德等轻易地丢弃了。
1934年4月2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9月,中央苏区情况紧急。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前途,再次挺身而出进言:中央红军主力赶往湖南,以便调动江西敌军至湖南,寻找机会,全力以赴歼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