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制定的“三路四城”计划,由于大同集宁战役的失利,华北我军失去战略主动
1946年春夏相交之际,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共中央同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反复酝酿,制订了三路四城计划。这是一个进攻性的庞大计划,争夺的目标是铁路交通和中等城市。晋察冀军区部队虽然人员数量可观,但武器装备依然落后,尤其缺乏大口径火炮等重武器。在战术技术方面,晋察冀军区部队还不适应运动战,战术思想、组织指挥、战役协同都很滞后。因此,该计划实施后,仅取得晋北战役胜利,歼灭国民党军8600余人。而围攻大同受挫,集宁因阻援失败而失守,均付出了较大代价。由此,该计划被迫中断实施,晋察冀军区失去主动,转入战略防御。
一、中共中央提出三路四城计划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部署在晋察冀解放区、晋绥解放区周围的部队,共计有11个军30个师约33万人。其中,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所部驻扎冀中地区,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所部驻扎绥远地区,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驻扎山西地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所部第13军、第93军驻扎热河省境内。
为了控制华北地区,保障平汉铁路(北平—汉口)、津浦铁路(天津—南京浦口)、北宁铁路(北平—沈阳)的安全运输,国民党军进攻晋察冀解放区的主要目标在东西两线。在东线,欲占领冀热辽解放区首府承德和冀东地区,隔断晋察冀解放区与东北解放区的联系。在西线,欲夺取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和绥东地区,隔断晋察冀解放区与晋绥解放区的联系。
1946年6月19日,中共中央致电各大战略区领导人,准备对付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其中,指示晋察冀军区说:“大打后,我晋察冀热辽主力应对付热河及平津方面蒋军主力,以一部协助贺李对付傅作义及夺取同蒲北线,以又一部协助刘邓薄夺取正太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贺李即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李井泉,刘邓薄即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一副政治委员薄一波。
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副政治委员刘澜涛、罗瑞卿致电中共中央,报告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作战部署计划:如全国内战爆发,我们完全同意中央之战略方针,即先消灭阎锡山部,控制山西高原,使晋绥、晋察冀及晋冀鲁豫3区连成一片,解放出许多兵力,而便对付东面敌人之机动作战。6月28日,中共中央复电:“你们的战略意见是正确的。”(《聂荣臻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中共中央还指出:国民党大打后,你们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地方与夺取三路(正太、同蒲、平汉路)四城(大同、太原、石门、保定)。在地方保卫战中,在万不得已时,一城一地之暂时得失是不足怪的。当敌人进攻承德时,你们的主力不是保卫承德,而是乘敌北进全力举行平汉战役,占领从长辛店至石门(今石家庄)整个平汉铁路,相机占领保定、石门。平汉胜利后,即以主力3个纵队不少于20个团4万人入晋,充当夺取山西之主力。首先配合山西各区夺取正太、同蒲两线,扫清太原、大同以外一切敌据点,使冀晋、晋绥、吕梁、太行、太岳5区连成一片,然后相机夺取太原、大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