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豪密”,周恩来亲手编制的密码,从未被破译

2023-05-17 2765 2
作者: 金志宇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从清末电报技术传入中国以来,曾经出现过许多电报密码,最为著名也最为神秘的电报密码也许就是“豪密”。

  豪密,是中共早期无线电通讯中使用的密码,因其编制者为伍豪(周恩来)而得名,它是中国密码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突破,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未有豪密之前

  我国第一部汉字电码本,是法国人威基杰编制的。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沙俄政府的支持下,私自将电报水线由日本延伸到上海登岸,在中国开设了电报业务,这是电报技术传入中国之始。电报技术传入后,因其迅速快捷而得到各界重视,但当时使用的是莫尔斯电码,仅对应拉丁字母和数字,并无汉字。驻华法国外交官威基杰选用了较常用的6899个汉字,通过以四位数字对应一个汉字的办法,以《康熙字典》部首顺序排列,发明了第一部中文电码本《电报新书》。后来,郑观应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电报新编》,成为此后中国通行电码(明码)的蓝本。

  自清末到民国,政府、军队等部门在使用电报时,因其保密需要,一般都以明码为基础编制只有收发电报方持有的电码本,即密码。在密码的编制上,基本上都是参照明码编制办法,使用四位数字来对应汉字,与明码的区别只在于排列顺序上。这种类型的密码,在密码学上属于古典密码体制的“单表代替密码”,其优点是编制简便、使用方便,因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这类密码却有保密性差的致命缺点,因其是以固定的数字对应汉字形式来传递讯息的,即同码同字,这势必使得某些使用频率高的汉字在电报中会重复出现,而截获电报的人只要对报文进行分析,特别是从重复出现的电码进行分析,就不难还原发送电报的密码。比如,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即是通过报文分析的办法破译了清政府驻日公使汪凤藻所用的密码本,掌握了驻日公使馆与国内往来密电内容,后来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与国内往来电报也都被日本破译,中国国家利益因此严重受损。

  民国时期,电报、特别是无线电报的应用更加广泛,密码技术却停滞不前,还是单表代替密码的一统天下。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开始,破译密码电报也成为各派势力进行斗争的秘密手段,张作霖、阎锡山以至后来的蒋介石,都建立了自己的密码破译机构。即便这样,在密码编制技术上,各方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1928年,已转入地下斗争的周恩来,开始筹建中共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当年夏天,他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期间,向共产国际提出选派留苏的中共党员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选调毛齐华等六人参加了国际无线电训练班。在莫斯科,周恩来曾前去看望学习无线电的中国学员,并说:“你们要抓紧学习,国内急需无线电通讯。”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