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如何开展经济贸易

2023-07-11 406 0
作者: 聂刚 赵小湖 刘光龙 来源: 学习时报

  中央苏区时期,为破解中央苏区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红色武装割据的特点,加强各革命根据地内部互相沟通和贸易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工作,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对外贸易体制机制,为中央苏区与白区交换了大量的商品及人力。以税收等政策为杠杆,调节私商进出口贸易的货物种类,保证将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这些具体措施,使苏区经济建设卓有成效,支援了战争,巩固了政权,改善了群众生活。

  成立对外贸易总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越是困难时期,党的引领作用就越发鲜明。临时中央政府一成立,就组建了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等机构,接着成立了苏维埃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专门领导经济建设。随后又成立了河流修道委员会和转运局,打造了300多艘货船,从水、陆两路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在此之后无论是农产品输出,还是工业品输入都通过贸易局,在其中扮演着中间人的重要角色。

  对外贸易总局的成立以及地方分局和各地采办处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招商体系。对外贸易局“每年大约有三百万担谷子”出口,“矿石出口量,每年三百万担……每年买进食盐价值约九百万元,布每年买进价值约六百万元”。福建事变后,中央苏区乘机与之打通关系并恢复贸易,输出农产品和引进一大批西药、食盐等物资。这大大加强了中央苏区和白区的物资交换,不同程度的缓解了中央苏区物资短缺的压力,同时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提供了物资保障。

  发挥招商政策优势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先后制定和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对白区商人与苏区贸易实行“减收半税”的税收优惠,鼓励和保护私商参与苏区进出口贸易,对商人采取保护政策,鼓励私商开展赤白贸易。1930年3月通过的《商人条例》,对贸易进行严格要求,较好的规范了市场。因为苏区市场的需求以及中共的优惠政策,白区商人在与苏区的商品交易中赚取了较好的利润。遍布中央苏区各地农村的圩场,每逢圩期便人头攒动,农民拿出农副产品到这里互通有无,或换回日用工业品。如湘赣边界党和政府修复和开辟了草林、大陇等红色圩场,汀州四都区便有四都、楼子坝、溪口、谢坊等 4个圩场,每圩贸易额从数百元发展到数千元以上,不仅搞活了经济,繁荣了市场,而且还巩固了政权。

  开辟通商道路

  1934年1月通过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指出:保证商业的自由,并鼓励各种群众的与私人的商业机关的自动性,去寻找新的商业关系与开辟通商道路。赣南闽西地区,地处山野,道路狭窄不平,河道阻塞难行,给通商带来极大不便。苏维埃政府通过修筑道路桥梁,整修河道,确保通商道路畅通。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