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勃沙特笔下的红军长征,比《西行漫记》还要早一年
勃沙特,1897年出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1922年,他被教会派往中国,在贵州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并给起了一个中文名“薄复礼”。1934年10月1日,他从黄平旧州返回镇远,在崎岖山路上与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6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红军视传教为侵略行径,传教士为“帝国主义间谍”,从而将勃沙特扣留。这位“上帝的使者”便戏剧性地卷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红6军团与贺龙率领的红3军(红2军团)会师后,转战川、鄂、湘、黔、滇五省。勃沙特随红军长征18个月,获释后撰写的《神灵之手》一书,是比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出版的第一部向西方披露红军长征的著作,以亲历者的视角记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生活。此书由于书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标题未标明与红军的关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误认为是一本宗教书,直到1985年才无意中被发现。1989年翻译成中文在杂志上连载,2006年出版中译本,并被确定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
反映红2、6军团长征中的诸多重要事件
当时许多报刊把红军诬称为“匪徒”“强盗”,勃沙特却在《神灵之手》中告诉世人:“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
1934年10月2日,红6军团袭占旧州后,在教堂找到了一张外文贵州省地图。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让勃沙特翻译。勃说地图是用法文标注的,自己可以翻译。在油灯微弱的光线下,勃沙特把重要的山脉、村镇、河流等用中文翻译出来,并一一标注在地图上。
勃沙特写道:“房子里已生起一堆炭火,这时年仅25岁(应为27岁)的萧克将军把我叫去,请我为他译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
◆勃沙特为红军翻译的法文版地图。
50年后,萧克回忆说:“有了这张地图,才稍微详细地看清楚贵州的山川城乡的大路,行动才开始方便了一些。”“时隔多年,我之所以念念不忘,因为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当时,我们在贵州转战,用的是旧中国中学课本上的地图,32开本,只能看看省会、县城、大市镇的大概位置,山脉河流的大体走向,没有战术上的价值。当我们得到一张大地图,勃沙特帮助译成中文,而且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同时,他在边译边聊中,还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况,为我们决定部队行动起了一定作用。他帮助我们翻译的地图成为我们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