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革命: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策应
1935年春,红军挺进师临危受命,肩负起抗日先遣队策应长征的艰巨使命,挺进浙西南,建立根据地,掀起革命高潮,有效吸引并长期牵制国民党大量兵力,直接减轻了长征中红军主力的军事压力。浙西南革命为策应长征这一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先遣队北上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1934年5月,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准备进行战略转移。为掩护中央及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6月下旬,中革军委令红七军团返回瑞金,改编为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
中央为何令先遣队北上行动?时任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曾回忆道:“中央派出这支部队的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朱德在1973年12月回答军事科学院提问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是(红军主力)准备退却(战略转移),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掩护)”。
1934年7月7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任务。先遣队浴血转战,横跨闽浙赣皖四省。其间一度转战到浙西南,占领庆元县城,夺取竹口大捷,歼敌300余人,俘敌200余人,活捉国民党庆元县长,随后转战至龙泉县境内。在先遣队的艰难转战中,中央不断电令指挥先遣队夺取水口,攻打福州,提出先遣队不要在闽北苏区停留,全力破坏敌人后方交通,攻占遂安,并以遂安为中心建立苏区,欲使先遣队的行动起到立竿见影的掩护作用。
10月17日,在先遣队的掩护下,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长征。
挺进师入浙策应红军主力长征
1934年11月,转战至闽浙赣苏区的先遣队,接到中革军委11月4日电令,要求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仍出动于浙皖赣边新苏区,担任打击‘追剿’的敌人与发展新苏区的任务”;红十军编为第二十师,“执行打击‘围剿’敌人与保卫苏区的任务”。由此,先遣队完成掩护任务后,中央又令其增加兵力,继续北上行动,执行发展新苏区、保卫老苏区任务以策应长征。
但是,由于先遣队兵力依然过小和“左”倾错误影响,1935年1月,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地区遭敌重兵包围进攻,指战员损失大部,方志敏等主要领导人被俘后牺牲,仅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北上行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