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向下:书写“劳动人民的历史”

2023-12-11 515 0
作者: 赵庆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唯物史观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以其科学光环、逻辑力量和变革现实的伟业,赢得了越来越多学人的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给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仅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近代史诠释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研究者的主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其中,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给近代史研究带来的最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眼光向下书写“劳动人民的历史”。历史关注的焦点转向下层民众的生活,着力描述民众的经济、社会生活及其反抗斗争,从而使历史研究的主体立场与价值取向均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历史书写方式发生变革

  与民国时期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代史研究在研究重心与史料眼光上均发生了显著转换。自晚清以降,就有不少学者倡写“民史”。梁启超早在20世纪初就痛斥“君史”湮没“民史”之弊,斥“君史”、倡“民史”成为新史学观念变革的关键点之一。但是,这种提倡多出于政治目的,提倡者“其内心似并未出现真正沿此方向的转变”,因而倡议中的“民史”并未得到实质发展,历史研究仍以上层精英为主要对象。

  真正从实践层面扭转精英史学格局者,当属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强调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工农大众被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翦伯赞明确提出,“把中国的历史贯穿在一条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主流上”,“应该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建立“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新史观。林增平也强调,“首先要研究近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特别是要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作近百年历史的主体”。

  史学研究重心下移

  在这一理念与取向的指引下,史学关注的重心下移至底层民众,历史学者纷纷开始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近代以来的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民国时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如陈恭禄、蒋廷黻等,皆持精英主义立场,轻视普通民众的作用。蒋廷黻认为,“一切新的事业都是由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倡,费尽苦心,慢慢的奋斗出来的”。陈恭禄对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下层民众的暴力反抗均持否定态度。而接受唯物史观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皆重视民众的历史作用。李鼎声193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农民起义、民众反帝运动、劳工政治斗争不惜笔墨,而对于“宫廷的变故、官僚的功罪、武人的勋业、英雄的言行,在别的历史书要用繁重的卷帙去描写叙述,而我们在这里却反而不重视了”。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也以民众本位立场,对于下层民众的斗争着力叙述,如平英团斗争,在蒋廷黻的著作中是没有位置的,而在范文澜的著作中则详加叙述。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