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禹:人民群众的反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从11月24日首映以来,单纯从票房统计来看非常不理想。
做为电影的导演和首席领衔主演的唐国强老师在接受电话采访时非常叹息的说到:“我和制片人真的很无奈,这部电影很棒,但是电影排片量实在太少,我们的电影确实受到了歧视”。
我看见网上有不少对这部电影的评论,甚至也有很多涉及到唐国强老师对饰演毛主席的评论。
就笔者个人来说,其实单从表演技巧来看,唐国强老师在饰演毛主席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他所饰演毛主席的形象就这些年来看也还是基本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所以我认为唐国强老师的表演应该不会是造成本片票房问题的主要原因。
至于唐国强老师所说的“电影受到了歧视”,笔者不能完全赞同。因为在首映之前这部电影就得到了很多媒体和名人的一致好评,很多评论家还专门做了系列节目对影片进行了解读和推广。
那票房不佳的原因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出现在选材方面,确切的说应当是题材没有受到时代的回应。没有反映出我们党,特别是伟人思想深处最需要展现出来的认识。
那么同样,这样的影片也就难以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使观众在思想和情感上与其产生共鸣。
影片选择在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之前上映,有很大的纪念伟人的意义。可是,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毛主席对军队实行军衔制一开始就有一些不同看法和保留意见。
毛主席当年对全国人大授予他大元帅军衔就坚定的进行了拒绝。他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和1955年实行军衔制之前,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职务高低,很难通过军服来进行区别。实行军衔制及“55式”军服着装后,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开始极为分明。军衔、军服造成的官兵等级关系,出现军衔越高特权越大的现象,与人民军队从井冈山时期就坚持的官兵平等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同时也与毛主席建立这支军队的初心产生了根本的冲突,这也就是毛主席后来下决心废除军衔制的最根本的原因。
1964年年夏,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请示毛主席是不是要取消军衔时,毛泽东立即同意,他说,“取消,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1964年秋,召开的军委办公会议第七次扩大会议和军委第223次办公会议,对取消军衔制度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制订了初步方案。方案初步确定先由薪金改革小组就取消军衔制度向军委提出报告,然后由军委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