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黄金十年”,为什么救不了中国民族工业?
1928年对蒋介石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因为在这一年,少帅张学良推动“东北易帜”,民国名义上实现统一。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蒋介石首次成为“全国领袖”。
这次名义上的统一也为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所谓的“黄金10年”。
那这个“黄金十年”“含金量”几何?10年的时间为何没能改变我国积贫积弱的经济与工业呢?
1
黄金十年
民国上海滩
美国学者魏德迈将1927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魏德迈此言非虚,那确实是民国发展的“黄金时间”。
在政治上,全国范围的内战陆续结束。我国迎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政府有余力进行国家建设。
在外交上,蒋介石政府受英美帝国主义庇护,没有大规模对外战争。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民国拥有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上,南京政府成立后,出台多个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孔祥熙担任工商部长后,他一段时间学习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理念,将工业视为“对外商战之武器,解决人民衣食住行之要道。”
孔祥熙
从1928年3月开始,民国工商部陆续颁布如《度量衡法》、《奖励工业品暂行条例》、《特种工业奖励法》、《公司法》等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特别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政策。
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友好的营商政策鼓舞下,民国确实出现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
在“黄金十年”中,民国经济、文化、基建等领域均有长足的进步。据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算,1928至1936年间,我国工业年增长率达到8.4%。
很多如日本信州大学教授久保亨和国内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等经济学者,在研究对比相关史料后,也一致认同1927至1937的十年,民国工业确实有长足发展,可堪称“黄金岁月”。
可为何卢沟桥畔的一声炮响就将民国繁荣强盛的“新衣”一把撤下,暴露出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现实呢?所谓“黄金十年”成色究竟几何?
2
成色不足
历史课本中对民族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论断是十分切实与准确的。
在所谓的“黄金十年”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 ,国外资本严重垄断我国各个工业。
虽说南京政府在1927年成立后,制定和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确实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但外国资本把持我国经济命脉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重工业部门,这情况尤为严重。
民国矿场
仅以1936年为例。当时直接或间接,由外国资本控制的煤矿企业煤产量达2222万吨,占全国总的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