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凌英:世界革命的低潮已触底,历史将要反向发展
读了《是该把毛时代被隐瞒的真实历史,告诉孩子们了》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和回忆。
改革开放离毛泽东时代才几十年,在宣传中形成的认识与真实的事实,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了,真是不可思议。
从我记事起,就是抗战时期吧,直到改革前,历史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发展下来的。可是到了改革开放,却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历史被一些人改写了、歪曲了、走样了。这种现象,在过去我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譬如:
在历史上吧,从我记事起,社会上就是反封建的包办婚姻的。无论是鲁迅、郭沫若、巴金都有从封建家庭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的个人生活经历,或小说的描写。在当时,包办婚姻的象征就是只有在京剧描写中,古代婚姻的仪式:是新娘必须用红布盖头,用一根红绳牵着新郎和新娘。然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在我记事的30年代,中国的婚姻仪式早就不是这样的了。信基督教的家庭,就用着洋教堂结婚的仪式;在知识阶层或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家庭,结婚还是很隆重的。在上海大都是先在报纸上登一个结婚启事,昭告亲友。然而举行一个今天也流行的,新娘有婚纱服的婚礼,主要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让证婚人、主婚人(父母)和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用印,(因为当时没有结婚登记)结婚就算合法了。然后就是请客人入酒席;在抗日时期,有时就用茶点代替。而经济困难的家庭,也就是家人聚会,新人穿着新衣服,照一张相片,作为证明就可以了。这就是30年代到解放前,在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婚姻仪式。
在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家庭,都是党组织主持革命同志的婚姻,在革命的集体生活中,买一些糖果,领导讲话,大家表示祝贺,与新郎新娘开开玩笑,就完成了结婚仪式,是很庄严隆重,又欢喜、幽默的喜庆场面。
可是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凡是演革命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很奇怪地一定要让革命者用着当时的青年避之唯恐不及的封建古代包办婚姻的仪式,让“新娘头上盖着红布,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有一个电视连续剧,连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都采取这种形式,这也太离谱了。
当然更不用说,这些导演在表现我们党的革命历史的文艺作品中,几乎一律把从1921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革命队伍最习惯使用的最亲切、最骄傲的称呼“同志”,全部改成了国民党的习惯“称兄道弟”的“兄弟”,好像同志这个称呼就从来就没有在共产党的集体中出现过似的。
历史就这样,无形中被他们改写了。
我们的世界快要到来了,我们的太阳快要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