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工作者需要“打着灯笼走正路”
从某种意义而言,史学就是证据学。史志工作就是采集证据鉴别证据的工作——这与司法工作有着高度的同一性。
史志工作者要面对的是问题,问题就是资源。解答解决问题就是面对资源,解答解决了问题,就意味着获取了资源。解答解决不了问题,也就意味着没有获取这个资源。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就是面对问题。寻找解决解答问题的资源。
如果回避问题,逃避矛盾,那就是放弃资源。如果不去面对问题,不去解决和解答问题,靠自说自话自嗨说事儿,糊弄上头,忽悠下头,那就意味着放弃工作,跟躺平不工作也没啥两样。
获取解决问题的资源,应该是全方位的——这跟指挥战争一样,“经之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天时,地理,人文、敌情、我情……等等,都要去“较”、去“索”!
比如,研究战争史,就需要我情敌情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至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战争史。治史也好,论史也好,都必须重视对敌方史料的采撷、鉴别和利用。长征中有个著名的“军委二局”,那是干神马的?就是了解敌情,认知敌情,为统帅部的战争指导服务。
现如今的史学工作者耶,就应该有“二局精神”:象当年的“军委二局”一样,了解敌情,掌控敌情,为统帅部指导战争提供保障和依据。
——长征精神,其实就包括了“二局精神”。
长征中的“二局”,工作是全天候全方位的,需要掌控的敌情也是全方位的,国民党中央军、湘军、粤军、桂军、黔军、川军、滇军……,他们是凭神马精神头,凭那么几个人儿,就把这活儿干得那么棒?——毛泽东同志就这么着夸过他们:“有了二局的工作,我们就是打着灯笼走夜路……”
现如今的史学史志工作者们,要研究党史军史战史,就且得先传承“军委二局”的这个“长征精神”。把眼界打开,把禁区突破,充分重视对敌对方的史料的研究、考量和利用——走正路,也可以打着灯笼走。
史志工作,是宣传工作的基础。宣传工作必须要以充分和完整的史证依据说话。宣传工作面对的是意识形态,是打好舆论战。舆论战最好的战法之一,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夺过鞭子揍敌人”,用敌人的史料来打击敌人!——这经常能产生“四两拔千斤”之效。
举两个例子。
长征中著名的“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虽然党史军史战史已有记载,但都是以我方史料为主的叙事,数十年来,当间的置疑和争议就一直不断。甚至还有人著书立说,要对此事件“证伪”,而且在海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缘由之一,就是这个故事的史料史证基本上是单方面的,而且还有“不充分”、“欠完备”之嫌。上得舆论场,谁也说服不了谁,常常吵吵得一地鸡毛还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