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红军东征后,到底是谁陷入四面楚歌?
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这一专题的时间跨度,大概从1935年底中央到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开始,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包括如何突破困境,通过主动作为转变时局,促成国共合作,结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如何进行预见性的思想理论准备,如何在敌后打胜仗,如何发展壮大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还有在抗战中如何建党建军,如何建设根据地,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等问题。
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洗礼之后,系统总结了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又在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解决了种种前所未有的难题形成的。这是一个极其曲折丰富、最后走向胜利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让我们一起踏上征程吧!
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
九、红军东征掀起民族革命大风暴
这一节的主题是:红军东征掀起民族革命大风暴。
毛主席领导红军东征山西大胜而归,之后又西征甘肃宁夏,巩固和扩大抗日后方根据地。这个精心策划的重大战略行动,不只是赢得了战场上的伟大胜利,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全中国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大风暴。
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更为重要。”[1]就是不能只有想法,只发文件,要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才会产生改造世界的作用。
东征是落实瓦窑堡会议策略方针的一个关节点,对整个局势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看不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它的战略意义。在蒋介石坚持对日妥协投降不抵抗,全社会极度苦闷、无望和愤懑之时,红军全力以赴东征抗日破题造势,并声明愿意抛弃前嫌建立包含所有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无疑打在时代痛点上了。理所当然地引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共鸣和连锁反应,尤其引起华北、华中民众的狂热赞助,进而形成了转变时局的强大合力,使抗日统一战线向着胜利的方面推进了一大步。[2]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毛主席、张闻天等在通报情况时列举的事实[3],还有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看,中国社会真的反应强烈,毛主席用“政治形势取着暴风雨般的姿态向前发展”[4]来形容。
一是上海许多抗日团体及鲁迅、茅盾等均有信来,拥护党与苏维埃中央的主张。在东征第40天时,中国文化界领袖鲁迅、茅盾发来贺信说: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此项(抗日救国)政策的。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反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5]。要知道,鲁迅他们是在国民党统治的上海,这是冒着很大风险的。鲁迅还曾明确表示:“中国的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6]作为中国文坛的领袖,他们的读者和追随者众多,思想态度对社会影响很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