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既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屯垦戍边的组织形式、表现方式虽历经变化,但其在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屯与民屯——屯垦戍边的主要组织形式
屯垦即屯田垦种,指军民在一定区域驻扎聚集,从事农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戍边就是调集军队戍守边防。屯垦与戍边具有明显的辩证统一关系。屯垦是方式,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为戍边提供稳定的粮食物资保障。戍守边疆,是为了提高军事防御能力,进而实现边疆安全稳定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稳定的边疆、强大的国防又反过来有力保证了屯垦实施的成效。可以说,屯垦戍边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过程中经济需求与政治目标的集中体现。
屯垦戍边主要有军屯与民屯两种形式。军屯指中央王朝调拨军队驻守边疆,军队战时应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民屯是中央王朝通过政策引导、强制征发等方式将中原地区人口移居到边疆地区生产生活。尽管历史上还存在商屯、回屯、旗屯等特殊组织形式,但以屯垦的目的导向来看,不外乎增强军事防御能力的军屯和发展生产的民屯两类。
军屯制度始于西汉,民屯始于秦朝,均被历代中央王朝所沿用,是经略边疆、经营周边的重要内容,也是历代中央王朝开发边疆、促进边疆与中原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屯垦戍边的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边疆稳固的压力变化而变化。在边疆对外防御压力突出时,中央王朝以实行兵屯为主,此时的屯垦区域主要起到军事防御区的作用。当对外防御压力减弱时,中央王朝以实行民屯为主,此时的屯垦区域主要起到发展生产区的作用。
制度与实践——屯垦戍边的历史演变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即在《商君书·农战》中提出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主张,是屯垦戍边思想的雏形。西汉时期,屯垦戍边思想逐渐成熟,晁错、桑弘羊、赵充国均从巩固边防的角度提出军队在边疆地区进行垦种,以降低军队驻守成本,实现长期驻守。之后,屯垦戍边思想逐渐被王朝统治者采纳成为治国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的屯垦戍边实践贯穿中国古代历史。
屯垦戍边是古代大一统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方式。秦代迁徙大量人口到南岭、河套地区以充实边防。汉代以军屯为主,通过军屯为大规模人口迁徙、实行民屯提供良好的物资和环境保障。“汉武以屯田定西域”,同时解决了军事防御和粮食供应两个棘手问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东汉与西域“三绝三通”(即东汉对西域的经营三次中断又三次恢复的曲折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屯垦戍边对于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唐代在哈密、吐鲁番、天山北麓等地区屯垦,解决了“边防镇守,转运不给”的问题。元代将屯田作为解决军需、保障用兵的重要方式,“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明代为了“养兵而不病于农”,解决粮食转运问题,实行“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的卫所制度。清代对新疆的屯田,经历了从注重对外防御的“以屯养兵”的军屯向注重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民屯的转变。造成清代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时间的军屯增强了防御能力,屯垦的重心和目的发生了由军向民的转变。另一方面是经过历代发展,屯垦制度日臻完善,屯垦在历代王朝边疆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已由临时措施变为根本之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