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林:三线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和地位
1964年,新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找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他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第二件大事,是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回眸当年的两件大事,三线建设和中国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经历了从1964年到1983年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又经历了1984年到2006年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时期。前后42年,跨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既有艰辛探索、跌宕起伏、创业奠基,又有走出困境、调整改造、改革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历史阶段。
一、三线建设战略稳妥处理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关系
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现代化建设要优先发展什么,认识还不够统一。当时把“农业现代化”放在四个现代化的首位,这是符合刚刚走出经济困难局面的现实的。国家计委负责人因此在编制“三五”计划时比喻说,必须克服“屁股坐在工业上”的毛病,首先抓农业和“抓吃穿用”。由此,又出现了一个现代化建设孰先孰后问题。
1964年5月10日、11日,在停靠南京、蚌埠的毛泽东专列上,国家计委领导小组向毛泽东汇报“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由李富春主讲。毛泽东听得非常仔细,不时频频发问。当汇报到铁路和工业建设只能上有限的项目时,毛泽东提出了不同意见:“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
毛泽东借用国家计委负责人“屁股”的比喻,从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角度提出了新的设想:“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他用“屁股”比喻基础工业,同时又指出了农业和国防的“两个拳头”作用。基础工业,顾名思义,是工业的基础,包括制造、动力、能源、交通等。而工业化,又是世界各个发达国家步入现代化的关键,更是落后农业大国的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工业现代化,就难以带动农业和国防、科技的现代化,是建不起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应该说,这个比喻比“抓吃穿用”对中国式现代化长期进程,更具有整体的指导意义。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