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是被专人精心删改过,以维护其“完美正面形象”
蒋介石日记原本
蒋介石修改日记的背后隐秘
马振犊 林建英
《蒋介石日记》是研究民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与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在中外学者争先恐后发掘这一史料宝库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最早摘录利用《蒋介石日记》作为史料来记述蒋介石个人活动历史的,是他早年的秘书毛思诚。
1927年至1939年间,毛思诚为给蒋介石编修《年谱》等个人传记资料,保存整理、收集抄录了一批蒋介石的日记、来往函电、家书公文等文献,后来著有《蒋公介石年谱初稿(1888-1926)》(即《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在蒋介石日记研究工作中,对比其正本内容与毛氏抄本及其所著《年谱》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其内容文字异同及蒋介石修删内容的比较,是一项非常有趣又很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可以对照补充日记中因年代久远原件腐坏而造成的内容缺漏,也可以在毛思诚摘录内容时的取舍改写、蒋介石审阅时的删改中,窥探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其欲达到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日记类抄”与《年谱》的蒋改版档案,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由于蒋日记与毛抄本、年谱总体篇幅过于庞大,难以逐一详细比较说明。本文以蒋介石日记1927年7月的内容为主,先将三者做一试行比较,以探寻其背后隐秘。
蒋介石早年的秘书毛思诚像
一、毛思诚“日记类抄”与“年谱”的由来及其价值
毛思诚(1873—1940),原名裕称,字彩宇,号勉庐,浙江奉化溪口镇岩头村人,早年考上秀才,在村上设学馆教书。1902年,因榆林村陈春泉介绍,15岁的蒋介石前往就读,毛思诚便做了蒋介石的老师,结下师生之情。毛思诚一直从事教育,曾先后执教奉化龙津学堂、衢州省立第八师范、浙江第八师范等学校。
1925年4月,时年52岁的毛思诚应校长蒋介石之邀,到广州出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少校秘书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次年,蒋又派他转任广东潮阳县长,因不谙做官,8个月后辞归。1927年后,毛思诚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秘书、总司令办公厅文书科上校科长、中央第一编遣区办事处文书科上校科长(少将级)、国民革命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主席办公室秘书等职。1934年7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36年9月任国民政府临时高等考试监试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64岁的毛思诚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归故里。1940年7月毛思诚在奉化病逝。
毛思诚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恪守传统道德,擅长写作。蒋介石将自己的手卷、日记、毕业文凭、公牍等44部(件)个人档案资料一并交由他保管整理,并嘱其代草拟个人传记年表。“先生(指蒋)以缄縢数具,亲付收藏,检其所储者,手卷也、日记也、公牍也、其余杂存也。反复披览,悉外间所不克具,而为历来珍秘之故楮,惊喜如获至宝”。1931年,毛思诚为蒋介石编成集其文牍书翰而成的《自反录》6卷,其后又编有《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蒋介石大事年表》,另著有《评注国文》《性灵诗》等。1985年,毛思诚所遗的这些资料、手稿等182件档案,在历经“文革”劫难后,由其孙毛丁捐献国家,入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