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在“知网”上看到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莫里斯·迈斯纳所著《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一书关于毛泽东时代的一个章节的译文,(李华译,“为了建设新中国——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时代”《英才》1998年12期),读完之后,不禁感叹,一个外国学者,只需忠实于历史事实和客观数据,就能得到远比中国国内某些享有盛名的大经济学家、大理论家对本国现代史更为准确、更为深刻的认识。正如这位外国学者所感觉到的,在他写该书的1996年,中国国内的理论界正弥漫着以贬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表现为时髦、并以此炫耀自己“现代西方经济学”造诣之高深的空气。难怪人们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现先把该译文转录于下,然后写一点感受。
《对于毛泽东时代取得的物质成就闭口不谈,也许是对早些年从北京传播出的言过其实(而且经常赋予虚假成分)的宣传的一种自然反应,然而这些宣传却常常被外国的评论家们所重复。许多外国人一度曾热切地相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成就,现在却倾向于对它作出最糟的评价,似乎以此来弥补他们早先的轻信。这种倾向与现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目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都普遍对市场的魔力赞不绝口,而对中央规划的效能持很大的怀疑态度。
当前的中国领导人更关注于他们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和成就,而不是过去毛泽东时代的成就,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而西方学者们未能提出一个更全面些的总的估计,这一点就有些不好理解了。他们的遗漏促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即:毛泽东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停滞的时代。现在惯常的说法是把毛泽东描绘成一个在贫困的条件下徒劳地寻找一个社会主义精神乌托邦,使发展服从于意识形态纯洁之需要的人。
然而,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础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础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