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準的合作化小说——乡村社会的新与旧、公与私、家与社(上)

2022-04-18 3490 2
作者: 莫艾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导 语

  李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体察到中国农民、乡村社会在合作化过程中显现、开展出来的重要特质、面向和经验。其中的核心体察——农民群体不仅在乎物质实利,还在精神、情感、尊严感、伦理、价值意义感方面有重要需求与相关潜质,在适当的激发调动下,这些潜藏可以被召唤出来,并在新的意识结构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理解与实践是否具有现实认知与实践启发意义?即,在中国当代现实的急遽变动中,中国社会和多数人当年曾被激发而表现的这些面向、诉求,是否潜藏于今天的现实深处?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是否有可能通过努力将其中可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因素重新召唤、调动出来?这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李凖(1928.7.4-2000.2.2)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创作了五十多篇小说,近二十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双双》(1961)。

  本文原标题为《“新与旧、公与私、理与时、情与势”中的人——试探李准1954-1955年(合作化高潮前)的小说创作》,转载自公众号“妇女研究论丛”,首发于《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第1期。本号今明两天分上下篇转载,转载时有删减。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展开。

李準 | 图片来源:网络

  01

  引 言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李準的写作密切关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展开。1953年秋,李準正式发表第一部小说作品《不能走那条路》,此后的写作基本限定于农村。本文所聚焦讨论的是李準从1954年到1955年7月合作化高潮前的写作,即其早期创作阶段。相较1953年的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和1960年的《李双双小传》,李準这一阶段的写作所获得的研究上的关注度相对有限。

  因此,若想对李準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发展轨迹和内在问题形成更为连贯、深入的把握,就需要更认真地对待其50年代中期的写作。更为重要的是,李準这时写作所开展出的视野、基点、面向与相关意识敏感,呈现了合作化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态所启动的乡村社会“新”“旧”交叠转化过程,有关公—私、集体—个人关系以及新的观念意识、家庭关系状态、情感与伦理状态等方面的重要观察。在考察合作化与农民如何发生关系、如何可能发展出更好的关系时,李準的写作潜在地体现出“新与旧、公与私、理与时、情与势”这些因素的交互、化合的生动样态。这些将有助于我们突破过度聚焦物质生产的视点和“阶级”视角,而将当年有关合作化、农民的历史表述予以有效相对化,从而揭示理解那段历史中真实经验的新的路径。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