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毛主席为何坚信合作化是农民翻身的“必由之路”
建国前,毛主席领导全党全军,在同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斗争的二十多年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靠着组织农民互助合作,打破封锁,改善生活,支撑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在此过程中,他所形成的农业互助合作思想,相当完整、深刻、理性。建国后又一以贯之,领导全国数亿农民走上合作化大道。十八大以来,中央又反复重申“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要“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认真品读品读毛主席早期农民互助合作思想,将会获益不浅。
(一)
毛主席建国前农业合作化思想,可以追溯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在根据地创建之初,就有了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发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道路。然而,革命根据地一建立,就遭到了国民党的“严密封锁”,给我们造成的困难,“有时真到了极度”。毛主席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说:“一年以来,边区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3页,以下凡引此书,简称《毛选》)
面对如此严重的困境,又该怎么办呢?依靠外援?那是不切实际。苏区政府财援?又无能为力。置于不顾呢?岂不背离初衷。毛主席也在着急、探索之中。
然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伟大的创造力”。革命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并没有被困难吓住、压倒,硬是创建互助合作,来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克服革命前行中的困难。早在1930年,才溪最早就创设了“劳动合作社”,尔后,全苏区陆续实行的“劳动互助社,就是发源于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344页)
1930年6月上旬,毛主席利用部队“分兵发动群众”的时机,到闽西才溪乡作社会调查,发现他们:一方面创设“劳动合作社”和“耕田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红属劳力严重短缺问题;一方面又建立名目繁多的消费合作社(“全区八个乡有十四个消费合作社”),什么“粮食合作社”、“油盐肉合作社”、“布匹合作社”,乃至什么“豆腐糖果猪子合作社”等等,以此缓解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改良群众生活。
从实践结果来看,效果很好,还真是个好办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