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毛主席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土地革命的胜利而宣告完成的。这是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开的。毛泽东认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
那么,《武训传》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带有根本性质"?
1,土地制度、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中国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基础是土地制度。
而王朝国家土地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西周的井田制到春秋的初税亩发端,秦的郡县土地国有制,其实就已终结了中国的土地封建制。而鉴于秦劳师戍边的教训,西汉武帝接受贾谊等人的建议,在新开拓的西部边疆地区实现了屯田。至魏初,由于战乱造成的大量田地的荒芜,曹操率先在中原地区推行了"屯田制",这也就是鼓励农民直接从国家手上承包土地耕种。屯田制一方面使得国家通过土地与农民直接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农民捆缚在土地上。
而自唐中期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以来,规定农民夏秋两季纳税,只在原住址收缴,而不以农民是否定居为准,这就使得"在乡地主"成为王朝国家税收体制承上启下的基本枢纽。因此,我们说,两税制上接郡县与屯田制,下开宋代的"青苗法"和明代"一条鞭"的租税货币化,初步实现了顾炎武后来所说的"融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土地制度。它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在唐以前,王朝国家统治的基础主要是围绕着皇权建立起来的。而在唐中期之后,在乡地主乡绅阶层在维护这种基础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自明以来,乡绅和地主阶级成为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的主要承载者。这种变迁在晚近思想家如李贽的思想,特别是顾炎武的"封建论"中,有深刻的表达。这些表达的共同处,就在于强调以普天下地主之"小私"而达到天下之"大公",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就是皇权与地主之争的复杂的意识形态表述--总之,王朝国家历史上无数次的变法活动,从根本上就是围绕着土地制度的改良、改革来进行的,自唐中期以来,其主旋律就是皇权与地主之间的博弈。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权力,逐渐经历了一个"下行"和向社会、民间"渗透"的历史过程。
特别是,清代以来,随着"盛世滋丁,永不纳税"的田税改革的推行,权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主要是由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一家一户"的"私"的家长制度承载的。这种地方地主和豪绅制度在清末的"地方自治"运动和清政府的改良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方面,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豪绅力量,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的崛起,表明地方地主阶级既是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维护者,也是王朝国家文化体系的传人和维护者,另一方面,曾国藩同时也是晚清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发起者,这种改良主义运动既表现了王朝国家统治深入到地方的过程,也表现为王朝国家的自我瓦解的趋向--这种趋向在晚清的条件下,是伴随着面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王朝国家"自强运动"展开的,即允许地方豪绅有兴办企业和学校的权力,以促进晚期王朝国家的税收并调整统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