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后继,觉醒年代——共读李大钊《青年与农村》
导语
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在《青春》中满怀希望地写道:“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919年,30岁的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疾声呼吁:“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青年人苦痛青春之短暂,而先辈们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青年人迷茫前路之迢迢,而先辈们说到农村去调查和改造!
借鉴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李大钊看到,广大的中国农村同样需要大量青年深入到劳苦大众之中,去改造农村,也改造自我。后来,有一名教员在山区农村一边艰苦辗转一边争分夺秒做调查,在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思想。再后来,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也是以如何认识农村为核心。农村的出路,即是民族的出路。而出路的寻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扎根群众的共产党,离不开觉醒的青年!
“速向农村去吧”!百年前的文字,至今仍振聋发聩,召唤着怀有理想与信念的青年人。可今日的农村依旧缺乏足够的青年去扎根和改变。你如何思考青年与农村的关系?你如何思考中国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我们期待你的来信【来信请发邮箱shiwuzhuquan@126.com】,与我们分享你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李大钊
责编|觉代
后台编辑|童话
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
俄国今日的情形,纵然纷乱到什么地步,他们这回革命,总算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总算是为新世纪开一新纪元。我们要晓得,这种新机的酝酿,不是一时半刻的功夫,也不是一手一足的力量。他们有许多文人志士,把自己家庭的幸福全抛弃了,不惮跋涉艰难的辛苦,都跑到乡下的农村里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有时乘着他们休息的时间和他们谈话,有时和他们在一处工作,一滴血一滴汗的作他们同情的伴侣。有时在农村里聚集老幼妇孺,和他们灯前话语,说出他们的苦痛,增进他们的知识。一经政府侦知他们,或者逃走天涯,或者陷入罗网。在那阴霾障天的俄罗斯,居然有他们青年志士活动的新天地,那是什么?就是俄罗斯的农村。
我们中国今日的情况,虽然与当年的俄罗斯大不相同,可是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是万不容缓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去开发他们,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苦痛、脱去愚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的人,除去我们几个青年,举国昏昏,还有那个?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