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人家二十九
老哥一个劲儿撺掇,要先给两只大公鸡挂上哨子。说是好听,热闹,喜兴,攒人气儿。老哥告诉我,给鸡挂哨子是有年头的事情了,而且去年前几排还有人给鸡挂哨子,鸡飞起来冲天。我也回忆起来,到大院子的当天,曾经看见有几只公鸡挂着哨子在天上飞。老哥说每天让鸡飞一段时间,鸡肉都好吃。我听了很有兴趣,就上地区查了一下历史资料。
据元末明初的《地方屁民杂事记》《二》记载,那时就有给鸡挂哨子的了。民间传说是始于元末,兴于明初,盛于明中期。大概其衰落于明朝末年。 因为以后就没有记载了。至今应该 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于当时怎么就发展起来了,可能跟吃月饼藏纸条的故事类似吧,是不是有农民起义军要发出什么信号呢?。
年头太长,谁都说不清楚了。但是,给鸡挂哨子的玩法一直还在流传。当地的大集上,时不时的还能看见卖哨子的人。民间传闻有一家姓刘的,从山东过来。因为会作哨子会训鸡,当地人又以为稀奇, 因而得以有些收入能维持生计,就此落脚。迁延几代,成了在当地最有名气的把式,给王爷家请去训过鸡。据刘氏家传的一本书(名字没有了)记载,王爷家曾经让一百多只鸡同时在天上飞,大部分在空中盘旋,做舞蹈状。里边另有十几只大公鸡和几十只母鸡挂了三十几种大小哨子,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笙,如箫,如陨,如笛,如唢呐,如铜铃,如蒙琴,如丝杠——合在一起, 再辅以飞翔速度和高低的不同, 就好像今天交响乐的配器和站位,训鸡的刘把式就如同乐队指挥,吹口哨调动一切,人称吹哨人。
哨音曲调在天空旋绕,让老百姓觉着就是天上的仙乐。有半吊子文人给起名叫官家哨子乐,简称哨乐。还就叫开了,鸡也被人叫成哨子鸡。每当王爷家要放飞哨子鸡,忽忽悠悠的哨乐声音要从天上往四下里覆盖弥漫的时候, 就如同举行什么盛大仪式,十里八村的人,就都围在王爷家门前空地上,伸脖子抬头,踮起脚跟,手搭遮阳棚,张着嘴,两眼使劲盯着天上,一边听一边看。小孩子们也不出声了。
这时候乱跑乱闹是要被大人训斥的。所有人就如同在看什么大戏。一直到天上的鸡陆陆续续的降入王爷家的高大院墙,围观的人群里才发出一片欢呼喝彩声。鸡挂的哨子和鸽子挂的哨子那是大不一样的。鸽子哨普遍小,鸣音简单。鸡挂的哨子大也复杂得多。有三铃,五铃,七铃,九铃一直到十五铃,以此类推,三到十五丝,三到十五杠,三到十五联,三到十五(蒙琴)韵等等。
附着在或者大如鹅卵,或者大如汤碗的葫芦上。有象牙口,葫芦口,竹子口,牛角口,羊角口,猪皮口,蛇皮口,铜片口,最为稀奇的是玻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