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新中国第一部战争史诗片
提及“老三战”电影《南征北战》、《地雷战》和《地道战》,老一辈影迷无不津津乐道,尤其对于《南征北战》中“拉兄弟一把”“运输大队长”等不少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录,更是记忆犹新。
相比后两者偏向记录游击战的影片,《南征北战》更侧重反映运动战,它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东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人民军队正确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在场面编排、情节设置、主题烘托等方面可以说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红色经典。
(一)
《南征北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1952年影片上映后,立即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热门电影。
影片的前身是话剧《战线》,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据记载,该战役的指挥员陈毅、粟裕都对剧本内容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比如陈毅将故事脉络延伸至从鲁南撤退开始到莱芜战役胜利,使剧情较前更为凝练具体;粟裕把原先炸掉弥河大桥的戏段调整为炸掉损失更小的弥河大坝,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不影响效果呈现等。
不少观众对影片中的战斗场景历历在目:我军指战员与敌军部队从大山两侧同时抢占摩天岭主峰,战况胶着紧张、扣人心弦;我军步兵和骑兵乘胜追击,大批被俘敌人相向而行,敌方张军长手举白旗战战兢兢地从坦克里钻出来……重温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场景,不难发现剧组的“较真”劲头。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剧组参加了华东解放军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兵分三路进一步体验生活:演老区群众的去农村与老乡同吃住;演解放军的下连队当兵;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为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影片使用的道具大多是刚下战场的武器装备,剧组还特意组建特技烟火队来创造艺术氛围,同时保证拍摄安全。此外,剧组还遴选原参战部队的士兵当群众演员,所以无论战术动作、还是战场阵势,都几乎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
正如一名观影者评价道:“《南征北战》拍得好,好就好在真实,没有因为是反派就去丑化。”剧中敌方张军长的扮演者项堃拍戏伊始为突出角色的狂妄,表现过于刻意。后来为加强角色心理变化,他反复分析研究角色原型的相关材料,细心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才有了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二)
一路拍摄,一路收获,一路感动。
1952年春节刚过,导演组带领参演部队浩浩荡荡来到山东青州安营扎寨,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围观。大家看到解放军战士后,纷纷夹道欢迎,热情地鼓掌;而看到头戴钢盔、穿着皮靴、手持卡宾枪的一行人后,纷纷惊呼:“怎么还有国民党军队!”一名老太太拄着拐杖怒斥道:“这些兔崽子怎么又回来了……”导演组赶忙上前解释,众人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