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豕:诗文盛,长安亡——评《长安三万里》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结尾把诗文和长安的关系彻底搞反了。
事实上是:长安兴,诗文盛;诗文盛,长安亡。
如果对历史理解到这一层,电影本来可以成为《大明劫》式的神作。可电影最后理解反了,吹捧诗文,就落到了最下乘。
汉赋、唐诗宋词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也很喜欢。但诗文的兴盛背后都酝酿着亡国巨变的危机,这在正史记载中非常清楚,但不为大众所知。我们当代教育里对诗文的吹捧,是对中华文化的买椟还珠。这个道理不好讲清楚,我把电影里虚构的这个故事挪到当代大家就明白了。
主角高适的祖辈是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的将军,葬在八宝山公墓。他还年轻时父亲在地方干部任上去世。年幼的高适不擅长读书学习,不想参加这个时代的高考公考,想要进京寻找祖辈的好友投献。
半路上他偶遇了同龄人李白,这是一个富二代商人家的孩子,性格豪爽而且挥金如土,两人成为了好友。李白擅长这个时代最火的流行文化,那就是 Freestyle 说唱。每每在酒店喝得大醉时,只要有陪酒女用琵琶胡琴弹一个 beat, 李白就会诗信大发,当众 freestyle。他的作品才华横溢,饱受好评。
有意思的是,李白也向往着做官,而且主要靠把作品投递给其他的高官,期望获得赏识,从而做官。
大家看到问题所在了吗?即便抛开当代人进步的政治伦理,是不是也该问一句,诗文写得好,凭什么做官??更可怕的是,为什么这些诗文写得好的人,凭什么会认为自己有资格去做官???
这就要回归到诗文兴盛的时代本质了。中国的文化肇基于儒家,儒家的历史角色是把西周时仅由贵族主导的思想文化通过民间教授而平民化,核心是书(政治)、礼(外交),诗乐都是外围。可是春秋战国期间,政治主导权却牢牢把握在贵族手中,儒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眼看天下沉沦,食人肉,饮人血,甘之于刍豢。
汉朝立国之后,因为种种政治因素,最核心的还是制衡六国旧贵族,建立了外儒内法的体制。选拔人才同时依靠推选和考试。考试以经学为科目,主题是政治和历史。这种公平选拔的合法性,在汉以后经过两千年的演进,不断的斗争,才成为我们当代最核心的社会伦理之一。
贵族政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未消亡,与经学考试的斗争贯穿始终;只是随着时代进步,贵族政治也一直变化着形态来适应,在东汉、三国期间演变成门阀,经过南北朝化作世家,这种歪风邪气在唐朝最盛;是宋以后的儒学复兴才拨乱反正。
而对于门阀世家这种贵族政治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 “合法性”,毕竟国学是以儒家为宗的。想当大官却没有个翰林、博士的名号,总觉得会被人看不起。可是贵族虽然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但纨绔子弟却不好学。这几乎是必然的,经、史的复杂学问在任何一个民族里都是极少人理解、热爱的领域,更何况 “采椽不斫”的讲义,和纨绔子弟们夜夜笙歌的生活现实差距又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