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周:初心不改坚如磐——评刘继明小说《黑与白》中人物王胜利
一
刘继明历时五年创作的新作——120万字的长篇巨制《黑与白》读完已有一段时间了,当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虽说是一百多万字的三大卷秩,但读罢却有意犹未尽之感。阅读时,随着历史写实般故事情节纵深展开,搅动了我心底尘封记忆,良多感触呼之欲出,总有一种付诸笔端的冲动,但全书读罢,这种冲动的激情很快归于平静,无声退潮了。认真探究感情起伏原因,乃是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贯穿其中与故事融为血肉的政治倾向和执著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当今现实社会相龃龉,形成阅读情境与现实情形的巨大落差,正是这落差消弭了阅读时产生的不吐不快的激情。然而,当今早已由曾经的理想主义社会语境沦为以金钱资本为靶向的功利社会语境的现实世界内在缺陷与深层矛盾于现实世界的呈现,在吞噬理想主义的同时,又与之尖锐对立,且日益形成彼此力量旗鼓相当的一对显性矛盾,即资本化市场经济销蚀人们理想主义情怀、使人们追求物质、官能刺激的同时,愈来愈产生一种强大的反作用力,唤醒人们心底尘封的理想主义幽灵,像激烈鏖战后余烬燃烧的战场上,伤痕累累的战士艰难地从血污中爬起来,重新擎起红色战旗。
鲁迅先生说: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很多事情,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乃至人类历史、社会问题,往往是在时间的韧性中经过无数曲折反复,才露出真相。经过一段时间思想沉淀,《白与黑》里的人物情节重又在脑海里变得清晰生动起来,——它是共和国人民曾经历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凝铸共和国强大机体的不可剜除的鲜活血肉。
二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担任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剧、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的刘继明无疑是讲故事高手,《黑与白》虽然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横跨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但作家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历史与现实纵横捭阖、交相穿插,人物命运交集,彼此间情感纠葛,在流动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悲欢离合、起伏沉浮,安排得井然有序,浑然一体。作家运用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写作方法,朴实生动,明快爽朗的语言使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醉人乡土芬芳,纷繁曲折、如珠玉落盘的故事分开可独立成章,串联则浑然一体。正如作家所说:全书数个叙述主线,每条主线都像是一个屏风,每打开一扇屏风,都仿佛打开了一个世界,可以说,《黑与白》就是由一扇扇屏风组成的。是的,不难看出作家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舞台编剧技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而是自始至终以社会主义政治良知和公民道德良知审视历史,直面现实,纵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挞假丑恶。《黑与白》在当今被资本和私欲裹挟的文坛上显得叛逆另类,不合潮流,然而,正是这种叛逆,对历史进程中一些非常事件的钩沉反思和新中国前后三十年相互映衬得出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担当,仅从这一点来看,体现于作品中的作家批判精神以及作品本身就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