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看电影《父亲在远方》有感


  姜万富1966年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17岁,当年我19岁。我们这代人是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来培养的。因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是我们的政治方向;“有文化”是我们的基础和重点;“劳动者”是我们的本质属性。

  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都是像姜万富那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用白求恩那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做出了在城市里不可能做出的成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他们在穷乡僻壤之地,在冰天雪地之中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崇高。姜万富吃了那么多苦,但收获了民族团结。他奉献了那么多,所以人格崇高。这是古今中外,连宗教都认可的。然而有些知青只看到自己吃苦,没有看到收获了农民的亲情。不懂得否定了当年自己的奉献,就否定了自己行为的崇高。

  《北京日报》2008年1月22日刊登的李砚洪在《赤脚医生》一文说到,1978年,中国农村大约活跃着180万赤脚医生,平均在每个生产大队中有3个赤脚医生。1974年5月,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兴趣。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考察了中国的赤脚医生运动,提出了专题报告,其中有一句话,在世界广泛传播:“国际上无论左、中、右,无论懂医不懂医的,听到‘Barefootdoctors’这个词,眼睛就会发亮。”1980年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20世纪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生产大队)的90%;“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保健站”(机构)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人员)一起,成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今天农村卫生事业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前农村卫生事业“曾经的辉煌”。

  赤脚医生制度之所以受到如此好评,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规模的城市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当地的青年,自然成了初级医务培训的首选对象,短期培训后,成了赤脚医生,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担当起了农村初级医疗保健工作。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