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民:澄清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在对其研究和评价的问题上,见解不同,观点各异,实属正常现象。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模糊的认识,这里略举几例。
一、以片断历史来否定全部历史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于60年代初期,高潮于60年代末期,调整于70年代后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大致经历了前后27年时间,基本贯穿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历史。“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只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不是它的全部。知青上山下乡产生于“文革”前,不是“文革”的产物,这是历史的真实。如果看不到这一全过程,或者有意无意地将“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从整体上割裂开来,进而得出“文革”已被“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也要“否定”的认识,这是不合逻辑的。出现这种认识,主要还是对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全过程不了解或知之不多造成的。如果用“碎片化”的方法来割裂历史,或以历史上出现某些曲折的状况,来全面否定这段历史,是片面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以现在的某些观点来评断历史过程
较典型的是,有的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趋势”的观点,去评断持续20多年的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说“这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历史的“反动”。要知道,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的状况下,又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就业狭窄、升学受阻的特殊状况下,党和国家决策动员组织大规模城镇知青到农村、边疆去,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培养锻炼青年、加快农村建设、屯垦戍边等,无疑是无可厚非的。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的。历史已经证明,它不仅缓解了中国当时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诸多方面的压力和矛盾,而且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如果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现状,而用现在的观点去套用这段历史进程、去评价这段历史是非,就有可能误入迷途。
三、抓住某些突出问题而以偏概全
知青上山下乡历来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有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特别是“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更是如此,这是决不能回避的。但是,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自1973年毛泽东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复信以后,党和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抵制极左思潮的影响,纠正上山下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作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也是决不能回避的。正如不能因为当今社会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以及黄、赌、毒等问题就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一样,也不应该以上山下乡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就全面否定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何况,在这一历史时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仍然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在这一历史时期开展的知青上山下乡,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体现这一历史时期主流和本质的一个重要侧面。如果对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无限夸大、随意拔高,分不清甚至混淆这段历史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就有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