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反思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2024-01-31 4475 1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从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经有近七十年了。如果从大规模上山下乡的运动发生的1968年算起至今也有五十五年了。这场牵涉到几千万人的人口大迁移,人们对其评价至今也无法统一。

  我没有上山下乡。本来在1968年,我所在的中专学校的学生也是要上山下乡的。当年的我们连上山下乡的决心书都写好了,还在学校广播室里播放了。后来,因为文革中建立的各级革命委员会,要把一批当初被打倒的老干部结合起革命委员会当中来。结果我们那所中专所属的北京市仪表工业局的一位老干部,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作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老干部看到了我们即将上山下乡的方案,就说了一句话,这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我们也需要这些人哪。结果,就这一句话,我们这些中专生就没有下乡,都被分配在北京市仪表局所属的各个企业了。

  作为没有上山下乡,但又是当年那些上山下乡的同龄人来说,我们没有真正体验到上山下乡的经历,没有经历那些同龄人所经历过的艰辛,当然也没有经历过他们所接受的锻炼和考验。所以对于很多情况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过,作为局外人,与局内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对上山下乡中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是是没有的,但从旁观的角度上,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情况与亲身体验者肯定有所不同。

  据研究知青问题的学者定宜庄博士在她的《中国知青史》(初澜)中所说,当初政府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决城镇青年可能面临的巨大的就业问题。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1953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后来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来又经历了文革十年。虽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并不太慢,但是再快的速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是苏联与中国关系分裂之后,我们的工业化完全要靠我们自己的自力更生,这个发展速度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业化进程减缓了,新企业的建设和新项目的开工在吸收更多劳动力方面都会受到限制。但当时我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较高,新生人口的数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年轻人口在就业上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那时没有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些巨大的等待就业的人口就可能会对社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形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当时占有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农村知识青年中的大多数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可以直接回乡务农。但城镇人口无处可去,政府就考虑把这些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疏散到农村去,通过中国的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来缓解城市中这些无业人口带来的压力。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