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我鹰角更懂历史——《明日方舟》第九章风暴瞭望剧情分析

2023-01-27
作者: 湘南英杰 来源: 红歌会网

  二次元塔防手游《明日方舟》的主线剧情《风暴瞭望》和今后的若干主线剧情都将围绕“维多利亚”这个在泰拉大陆上的虚构国家展开,在仔细观看剧情后,不难发现这个在前八章之后新开期的一个篇章主要讲的是维多利亚政府与一个名为“深池”的组织之间的战斗,而罗德岛出于某些原因则十分坚定地选择站在维多利亚政府的一边,同“深池”战斗这样一个故事。第九章作为开篇,将故事的地点设定在了一个名为“小丘郡”的小型移动城市,这个移动城市的主要居民均为一个名叫“塔拉”的种族。根据剧情的透露,我们知道维多利亚历史上存在过两个种族之间的战争,分别是以阿斯兰为领导的诸多外来种族,和以“塔拉”族为主体,以德拉克为君主的本土种族,这两个势力在古代曾经爆发过战争,最终因为某些原因,两个势力进行了和谈,阿斯兰成为名义上与德拉克“共同统治”这个国家的种族,“维多利亚”国家得以确立,然而在和谈之后,原先统治这片土地的德拉克则几乎销声匿迹,名义上由德拉克与阿斯兰共享的权力实际上由阿斯兰所垄断,虽然剧情中的维多利亚军人并没有更多地透露和谈的原因,游戏档案中也没有说明德拉克销声匿迹的原因,但是根据常理,我们完全可以猜测是阿斯兰和外来种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最终在荣耀与赞誉之中取代了原来的德拉克成为了新的实际上的统治者,但为了安抚原来的塔拉人,他们名义上给予了德拉克这个旧日的皇族与阿斯兰一样的统治权力。而德拉克的销声匿迹则只可能是阿斯兰统治集团为防止其死灰复燃而进行了灭门。在之后的历史中,维多利亚显然经历了源石带来的工业化和资本化,并逐步进入了现代社会,以至于成为了泰拉大陆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并致力于主导整个泰拉大陆的国际秩序。在剧情所处的时间线上,维多利亚正处在内部政治危机之中,王位空缺,摄政王又被外族充当,且据游戏PV反映,因为某些原因,维多利亚的周围邻国在此时也对其国内政治保有“极大兴趣”。在维多利亚国内,根据剧情来讲,由于“维多利亚的法律对塔拉人有许多不公之处”,和某些剧情并未说明的其他原因,一部分塔拉人围绕残存的少部分德拉克(苇草姐妹)建立了名为“深池”的组织,妄图推翻维多利亚光荣且正确的统治。而我们这一篇章剧情的起点,就是从“深池”组织小试牛刀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战斗开始的。

  为了让玩家和观众们更好的理解这次剧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这段剧情地历史原型是什么。我们根据其他许多玩家和up主在各大平台上做的推测和对新剧情的分析,可以确定“塔拉”人暗指的就是原先生活在不列颠岛上的主要民族凯尔特人,以及其后裔,爱尔兰人,苏格兰人与威尔士人,而“阿斯兰”与其他维多利亚的外来种族,则暗指了通过征服不列颠而成为现代不列颠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和统治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个对应关系可以在许多游戏所使用的名词上体现:爱尔兰首都都柏林(Dubh Linn),原义即为“黑池塘”,和“深池”这一组织名十分相似;都柏林的现代名(Baile Átha Cliath)意为芦苇障碍做成的浅滩之城,与深池领袖之一,干员“苇草”的名字酷似;而剧情中提到的德拉克盖尔王中的“盖尔”也是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的名称;而被用来命名维多利亚本土种族的词汇“塔拉”(Tamhlacht)也是南都柏林的一个城市的名字。从阿斯兰这一方面来看:阿斯兰这个名字出自英国作家C·S·路易斯笔下,是他七本为儿童所写的小说系列《纳尼亚传奇》的主角。这个主角恰就是一头“充满智慧、仁爱、荣耀、正义与力量的狮王”而狮子这一动物,也是在“征服者威廉”之后,成为了英国王室徽章中的常见元素的。“征服者威廉”本人的老家在今天法国的诺曼。由此可见阿斯兰这一名词所代表的,绝对是入侵并征服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没跑了。而在近代以来,由于凯尔特人中的威尔士已经基本被盎撒人同化,而苏格兰在近代以来与不列颠王国的关系相对较好,且也逐渐在近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被“不列颠化”,而只有爱尔兰民族这一凯尔特人的支流,自始至终都和伦敦政府有着较为尖锐的矛盾,乃至在20世纪前半叶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成功的从英国独立了出去。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英国的全称“英格兰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只有对北爱有特殊称呼而威尔士和苏格兰则完全被英格兰“取代了”。所以近代英伦三岛内民族矛盾,主要是英爱冲突,加上剧情中的塔拉人及其组织与领袖的名称,处处都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爱尔兰的暗示。再者,英国古代的民族冲突主要是英格兰与苏格兰及威尔士之间的,和爱尔兰关系不大,只有近代以来,英国国内的主要民族矛盾才转移到了爱尔兰,所以从剧情中的名称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来看,此次剧情应该和英国古代史与不列颠岛内的民族矛盾关系不大。因此,明日方舟的这次新的剧情篇章,是以现实历史中的英爱冲突为原型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简要地向大家概述一下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英爱冲突史。

  1169年,英格兰王国入侵爱尔兰。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确立对爱尔兰的统治权。

  1541年起,英王正式成为爱尔兰国王。

  1800年,英爱签订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自此,爱尔兰被英国完全吞并。

  所谓“英爱同盟史”的实质,不过是英国逐步殖民并彻底吞并爱尔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和其后,英国统治阶级对爱尔兰人民犯下了种种罪行,包括战争,屠杀,强制驱赶,以及血腥的残酷剥削和政治,宗教压迫。并对1845年到1850年间的爱尔兰大饥荒负有重要责任乃至主要责任。

  英国对爱尔兰的大范围的罪行还要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说起。1641年10月,爱尔兰爆发由本地天主教徒联盟领导的反英起义,而1642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恰恰就是在反对天主教的清教的旗帜下进行的。因此处在内战之时英国议会派自然无法忍受这样的行径,更何况爱尔兰的起义者还支援了当时正在和议会军作战的英国王党,因此,在彻底平定了不列颠岛内的王党后,1649年8月,“护国公”克伦威尔率领大军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登录,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远征爱尔兰的战争。英军数量庞大,在年内就占领了爱尔兰东部沿海地区,并在一路上烧杀抢掠,在此期间,大批爱尔兰人无家可归,被英军强制迁居到爱尔兰西部,也有部分爱尔兰人被运到美洲,部分爱尔兰人则逃亡到欧洲大陆。战争与伴随而来的屠杀,瘟疫和饥荒,以及逃难造成的死亡使得爱尔兰人口从原来的150万人锐减到约75万人。在爱尔兰征服战争结束后,由于此次战争必须由战败的爱尔兰人来买单,当时的英国国会把没收罪犯和天主教会的土地的法令也推行到了爱尔兰,大片大片的爱尔兰土地被英国政府强占并被用来偿还给内战时期商人,工业家借的债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那些债务不是为了维持政府的正常开支而借贷的,而是故意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爱尔兰的土地而为之),和清偿拖欠军官,士兵的军饷。这样,一大波的英格兰士兵,军官和商人,就这样成为了爱尔兰三分之二的土地的所有者,而英国原先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议会军,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批代表反动势力的地主。因此这场征服不仅给爱尔兰人带去了灾难,也给英国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战胜爱尔兰对英国人民来说,最可怕的后果是丧失原来的自由,即英国革命发展的转变,共和国的崩溃。军队中的民主主义分子在远征爱尔兰之前遭到清洗,失去原来的影响;依靠战败者猎取战利品发财致富的侵略者胜利了。那些前不久还拼命与斯图亚特王朝的暴政斗争的官兵,却变成了另一个争取自己民族和政治独立的民族的奴役者。军队从进步的捍卫者,变成了最反动的利益的捍卫者,成了最严重的罪行(一个民族奴役另一个民族)的参与者。

  因此,征服和掠夺爱尔兰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爱尔兰都是为反动派效劳。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解决民族问题。因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英国变成了统治国和压迫国,把爱尔兰变成了被压迫国。对爱尔兰的压迫和掠夺在以后几个世纪里并未中断,它在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上留下了漫长的反动的疤痕。爱尔兰变成了“…英国大地主所有制的支柱”,变成贪婪而反动的寡头政治在英国统治的支柱。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英国的“……土地贵族事实上代表着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里写道:“以爱尔兰的历史为例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民族奴役另一个民族,对它本身是多么不幸。英国人的一切不幸都起源于爱尔兰Pale(在英国征服爱尔兰时期,把英国人已征服的那一部分爱尔兰土地叫做Pale)无论如何,我认为毫无疑问,如果英国没有必要以军事方式统治爱尔兰并形成新贵族,英国的事务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对爱尔兰的征服,虽然给英国带来了了巨大的的保守主义政治,经济和阶级条件,以至于对英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一个减速的作用。但是它真正最直接的影响,当然还是在于对爱尔兰人民自身的伤害,及长期残酷的剥削压迫导致的一系列后果,爱尔兰人不仅失去了民族独立和宗教自由的权利,还在很大程度上使自身成为了英国剥削阶级的阶下囚,一个民族整体成为了另一个民族的剥削对象,这使得原来单一的英爱民族矛盾被蒙上了一层强烈的阶级矛盾的色彩,并且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这种性质。新来的英国地主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是出于深远的民族矛盾,及尽可能地剥削爱尔兰人,长久沉重的压迫和剥削,甚至使爱尔兰人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二百年后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爱尔兰问题时曾写道“这个国度的特色,就是遍地废墟,……饥荒、移民和清理债务,合力造成了这种状态。在田野间,连牲畜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土地完全是荒地,谁都不要。……由于一贯的压迫,人为地把他们变成一个完全堕落的民族,他们现在担负着一种恶名昭彰的职务,即以娼妓、临时雇工、姘头、窃贼、欺诈者、乞丐和流氓,供给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

  尽管到此为止,英国对爱尔兰所做的一切已经完全称得上罄竹难书,但是历史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无情的齿轮。在这种剥削和压迫的无限持续之下,爱尔兰人还尚且能够苟延残喘,从17世纪到19世纪,爱尔兰社会至少还有一定的发展,人口也逐渐恢复并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英国政府的保守主义政策和对爱尔兰的特殊限制,长期以来,爱尔兰岛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十分缓慢,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十分有限。在英国土地贵族的残暴统治之下,不甘为阶下囚的勇敢的爱尔兰人民进行了一次次或温和,或激进暴力的反抗英国统治的运动,如“天主教徒解放运动”,“取消合并运动”,“芬尼亚党人”武装起义,“青年爱尔兰运动”,一次次的动摇了英国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同样在17至19世纪的不列颠岛上,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原先被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被新贵族们大片大片地圈起来,成为饲养绵羊地草地,因为羊毛的利润远高于种植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俗称“羊吃人”。这一运动一方面使得英国逐渐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土地和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列颠岛对粮进口食的需求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逐渐改变原先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调低了对外贸易的关税,尤其是进口粮食的关税,英国为保护本土土地贵族出售粮食的利益,于1815年实施《谷物法》,宣布将通过抬高进口谷物的关税来保护本土农业,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人口快速增长,农业人口迅速减少,使得不列颠岛对粮食的需求快速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得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实力对比产生了质的变化,于是1846年,英国国会废除了刚实施了31年的《谷物法》。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自此大行其道,这是爱尔兰大饥荒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饥荒的出现是在1845年,那时候的爱尔兰人,无论是少数有产阶级还是150万农业工人,抑或是300万小佃农,都以土豆为主要食物,农业工人与自耕农甚至几乎没有其他的粮食。起初,饥荒只是一场看似微弱的真菌导致的土豆歉收,由一种称为晚疫病毒(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Oomycete)引起,那时,身在不列颠的英国统治者们大多只是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爱尔兰人所谓的“生活方式的堕落”与“宗教信仰的错误”,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的10,11月,这场真菌导致的疫病迅速的蔓延到整个爱尔兰东部富庶地区,并在接下来的数月内迅速席卷了整个爱尔兰岛。大片大片的土豆在幼苗期就因感染真菌而腐烂,大量自耕农赖以生存的粮食受到威胁。到1846年夏天,土豆的减产超过了最悲观的估计,300到400万人受到饥饿威胁。到了1847年人们收到了健康的土豆,于是许多英国的观察家总结道,饥荒结束了,爱尔兰人这时候应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解决问题。然而,实际上由于土豆的种植量因为上一年的灾害而锐减,收成依然远小于人们的口粮需求,因此饥荒并没有远去。到了1848年,霜霉病的再次袭击彻底抹杀了爱尔兰人民仅存的希望,西部和南部受灾尤为严重,1849和1850年,疾害依然肆虐,饿殍遍布了整个爱尔兰。到1851年,饥荒在夺走了大约百万人的生命后,才最终离开了爱尔兰的土地。这场发生在“世界文明的中心”的最发达国家的大饥荒,最终夺去了这座岛屿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5年间,超过100万人被迫迁徙,而迁徙过后的日子依然充满苦难,因为往往只有工作条件最恶劣的岗位才会选择招募难民,大量的被英国地主们逼出家乡的爱尔兰饥民,为了生计,最后竟累死在了异国他乡。被称为第七大工业奇迹的美国太平洋铁路,就被称为是“被华人和爱尔兰人的尸骨托起的。”

  这次爱尔兰大饥荒,与其说是一场天灾,毋宁说是一场人祸。实际上,英国长期对爱尔兰的全面掠夺与殖民政策导致的贫困,才是这场危机的深层原因,自始至终,英国都视爱尔兰为离自己最近的一块殖民地,上文中,我们说过自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后,大量英国商人,贵族与官兵成为了爱尔兰三分之二土地的所有者,这种情况发展到19世纪,就演变为了爱尔兰的几乎所有土地全部被英国地主和庄园主霸占,又因为畜牧业的收入往往比种植业要高,因此英国的庄园主们强制爱尔兰人把大量的小麦地改为了草场以提高自身的收入,这就大大降低了爱尔兰本土的饥荒抵抗能力,在者,这些地主之中,大多数人居住在经济水平更高的英格兰,他们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来确保自身的利润收入,这使得哪怕是在饥荒时期,爱尔兰的相当一部分庄园生产的牲畜和粮食都被硬生生地从饥饿的农业工人手中夺走,并出口到海外以保证庄园主的经济利益。而那些并没有给庄园主打工的小农们,因为大多只能被迫在英国地主的土地上当佃农,而英国人肯租给爱尔兰佃农的土地,大多是不适合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小块贫瘠土地,这导致佃农们只能种植对环境要求低而单产高的土豆来维持生活。可以说,恰恰是英国地主的逼迫,才使得爱尔兰人对土豆产生了极端的依赖,并且英国长期以来缺乏对爱尔兰佃农的社会保障,他们几乎处在被社会抛弃的境地,畜牧业对种植业的挤占,庄园粮食的出口,逼出来的土豆依赖和长期的社会保障缺乏,成为了饥荒爆发的重要条件。而在饥荒爆发之后,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缓解饥荒,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结果。上文提到的在1846年废除的《谷物法》就是处在爱尔兰饥荒的期间,这一举措导致从爱尔兰出口粮食到英国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进而更加刺激了英国庄园主们不顾爱尔兰人民的死活把庄园生产的粮食运到英国内地以赚取高额利润。更可笑的是,据2012年的一家土耳其报社报道,当年的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默西德宣布他将向爱尔兰饥民捐赠一万英镑。但是当时英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却要求苏丹将捐款额下降为1000英镑,原因是哪怕是我们光荣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陛下,也仅仅捐赠了2000英镑!而苏丹若是胆敢捐赠的比维多利亚女王陛下还多,那便是对维多利亚女王和日不落帝国的不敬!

  在这样自诩“进步,文明”的国家的治理下,作为忠于我们光荣伟大正确的维多利亚祖国的回报,爱尔兰人民得到了什么好处呢?长达三个世纪的沉重剥削,以及伴生的赤贫,和政治,宗教压迫,一场场饥荒与或大或小的屠杀(主要在征服的前期)。这便是所谓的“回报”!这便是现实历史的无情,它在爱尔兰人民身上,集中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残暴!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再麻木的人民也会激起彻底反抗,推翻暴虐统治的意志,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起义军占领了都柏林的部分地区,宣布爱尔兰共和国正式从英国独立,然而这次起义在6天之后便被血腥镇压,尽管这次起义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是它却极大地鼓舞了爱尔兰人民的反抗精神。1918年,新芬党在被英国当局打压的情况下依然赢得大选,宣布建立独立的爱尔兰自由邦,然而英国统治者自然是不会认同这一民选的,由于当时正处于一战时期,英国没有直接向爱尔兰宣战,而是选择通过间谍和派遣实际上与军队无异的所谓“保安团”以及一系列所谓“代表爱尔兰政府”的官员来实现对新生的爱尔兰独立政府的镇压。1919年1月21日,爱尔兰独立战争开始,但是起初,它实际上表现为双方零星的袭击。1921年3月,爱尔兰国会对英国宣战。爱尔兰独立战争正式打响。1921年7月11日,经过长时间的游击战争,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人民的支持下成功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军事行动,英国决定同爱尔兰共和国签订停火协议并就独立问题进行谈判,12月6日,英爱条约签订,条约规定把同一的爱尔兰岛分割为两部分,南部26郡成立和英国具有宪政联系的自由邦,北部6郡则继续归英国管理。1922年4月,新芬党内部因对英爱条约持不同态度而分裂出的不同派别陷入内战,1926年后,两大派别之间的游击战与反游击基本停止,但是爱尔兰共和军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必须指出的是,在爱尔兰被划分为两部分后,新芬党与爱尔兰共和军没有将枪口一致对外,渗透,颠覆并占领北爱尔兰,而是执着于在国内内斗,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爱尔兰错失了夺回领土主权的最佳机会,而1926年以后,爱尔兰共和军中的极端分子也在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乃至英国本土策划了数起针对非军事化的平民的恐怖袭击,这使得本来正义的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性质变得更为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将爱尔兰共和军(实际上就是当年的共和军中的极端分子)定性为恐怖组织。

  爱尔兰民族的近现代历史,总的来讲就是一部被殖民,被屠杀和反殖民,反屠杀的民族解放的历史。是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爱尔兰位于西欧这个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帝国主义的大本营的地区,所以它的历史相对于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史更具有其特殊性。与此同时,爱尔兰民族在被殖民的同时,绝大多数的庄园和工厂也成为了英国人的私有财产,因此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统治本身,在爱尔兰就具有极大的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性质,爱尔兰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持之以恒的斗争,与其他一系列历史条件共同促成了爱尔兰民族的最终的基本解放。然而对于这样一段民族解放和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史,鹰角把它塑造成了什么呢?现实中的血腥剥削,大饥荒,镇压和一次次屠杀,到了我们“充满苦难”的泰拉大陆,就成了所谓的“法案偏袒,隔离区和同工不同酬,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劣”!现实中得到爱尔兰人民自愿支援并英勇地同英帝国主义展开游击战的新芬党爱尔兰共和军,到了泰拉大陆就成为了一个肆意屠杀群众,幻想复辟封建君主制的所谓暴虐残忍的深池?就成了妄自尊大的蔓德拉,脑满肠肥的阿赫茉妮,变成了分别代表六种罪孽的被我们光荣伟大的审判者一枪一个撂倒的贵物?而在历史中残暴镇压,屠杀爱尔兰人民的英国军队,到了我们泰拉大陆,就成了为祖国的荣耀而不忍错杀哪怕一人的,大公无私并甘愿牺牲自我的号角队长,就成了天真烂漫,正义感爆棚的农家女风笛?这样一来,一段民族解放,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史,就仿佛被施了魔咒一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段暴徒们为了自己虚伪邪恶的目标而不惜屠杀人民,颠覆祖国,而爱好秩序的光荣伟大且充满了各种美德的卫道士们英勇无畏地打败了暴徒,成功使人民重归秩序井然的美好生活之中这样一段脸谱化的保守主义叙事!文艺是对现实的反映,这不仅是唯物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原理,也是海猫先生自己在明日方舟的设定集中亲自承认的,然而文艺是对现实这个客观事物的主观的,能动地反映,作者反映的方向,程度,以及反映这个而没有反映那个,恰恰是作者自身意识形态立场的表现,鹰角的风暴瞭望,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站在保守主义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作者,是如何把一段民族解放斗争史写成了光荣的“剿匪史”的。这样毫不掩饰的强行“翻案”,着实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鹰式叙事”的美妙。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剧情了,在整合运动对切尔诺伯格和龙门的行动中,在沃伦姆德的薄暮中,在多索雷斯的狂欢中,我们已经无数次见证胆敢反抗社会秩序者的邪恶和维护社会秩序者的“光荣伟大正确”。但是这次的新主线,确实是所有“鹰式叙事”中,历史原型最明确,同时也是其“翻案”的目的暴露地最彻底的一次。我们不想过多论述鹰角书写这种故事的内在逻辑,而仅仅是将其本身与真实存在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并希望以此来让观众和玩家们好好认识认识我们的二次元新星,鹰角网络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今天,是在书写一段怎样的故事。当然,瑕不掩瑜,尽管明日方舟在剧情主旨的立场上确实值得深思,但是其游戏本身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品,毋宁说作为一个商业作品,比起主旨的立场,运营们和玩家们更看重的是游戏美工和游戏机制与关卡与干员这些实际内容的质量,更关心方舟目前在社区氛围,内容产出与设定集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至于主旨,对于游戏公司来说能够过审就足够了,况且在这个时代,方舟这样的作品在我国其实是完全不需要考虑过不了审的问题的。再者,在今天,像明日方舟这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叙事,其实在整个文艺界都屡见不鲜。所以回顾方舟主旨评析系列的五期视频,其实我们真正的目的从来都仅仅是想通过对方舟的一点“解剖”来使玩家们对能够产生方舟这样的作品的,这样的时代与社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而从来都不是对方舟这个游戏本身进行任何道德性的评价,因为,唯有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审判才能宣告任何一种社会事实的存亡,而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在历史的车轮碾压到我们自己之前,努力认清明日方舟这样一个小小的文化现象罢了。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以一段对鲁迅先生的话的改编结尾:“我打开游戏一看,这故事没有明确的时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秩序,道德”,写着“暴力,苦难”,我横竖看不透,仔细看了又看,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这么一句话:“革命无理,造反有罪!秩序万岁,美德万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