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贵:漫话老三届
1997年秋,我在陕西电视台巧遇胡劲涛主任。胡主任说,为了纪念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他筹划拍摄了13集纪实片《“老三届”的故事》即将播出,让我先睹为快提意见。
《“老三届”的故事》,选取了陕西省13位“老三届”学生的真实经历,反映了“老三届”群体不同的人生命运令人感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是展示“老三届”命运的纪实片中的经典。
“老三届”是对1966、1967 、1968年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群体的统称。当年,“文化革命”造成了连续六届中学生毕业后无法升学堆积学校的奇观,全国毕业未分配的城市中学生就达400多万人。造成了空前的就业压力。1968年底,伟大领袖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进入高潮。
“文化革命”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多达1600万人。“文化革命”后,除了个别人继续“扎根农村闹革命”外,其他的都以各种渠道返回城市,在这些“个别人”中,“老三届”占了绝大部分。
《“老三届”的故事》,选用陕西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的一段话做片尾结束语。胡劲涛主任问我对纪实片的看法,我直言相告:我是 “老三届”最有发言权,片子筹划意识超前,视觉独特,立意新颖,手法白描,给人视觉和心灵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播出后肯定会引起轰动效应。
“但是”,我话题一转单刀直入,“用这位领导的官话套话做片尾不合适是败笔。”
胡主任鼓励我说下去。恭敬不如从命,我向老朋友谈吐心声,将多年来对“老三届”命运的思考一吐为快。
“‘老三届’生在‘三反五反’,长在‘三年困难’,学在十年动乱,干在反正拨乱。企业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计划生育、机构改革等都让这些人首当其冲。下岗、待业、生活困难,不是这些人没本事,而是历史选择了这些人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这些人参与改革的进程,承受着改革的阵痛,也应该享受改革的成果。”
我一席话说得胡劲涛主任连声叫好,当即叫来记者田文架起摄像机,让我将刚才一番话重说一遍,用我的这段话做了片尾。我的影像下的字幕是:“长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原长安县斗门中学初六八级学生张宝贵。”
1998年春节,《“老三届”的故事》,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好评如潮,引起了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共鸣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电视台破例将《“老三届”的故事》纪实片播出,再次引起轰动。谁知北京电视台播出两集后,有关部门下令停播,北京电视台只好将后11集浓缩为一集最后播出,我的那段肺腑之言依然保留作为片尾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