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进不可耻,只上香不可怕,青年毛泽东也曾迷茫
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下,人生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信仰一丢,焦虑上头,社会的狂躁浮华变成了部分人的爹娘,即:恨爹不成刚、有奶便是娘。
对于年轻人,上进的对象是就业、买房、养家糊口,处处需要“求人”。上香的对象是“人法双净,善恶两旺;真心真实,菩提道场”,终究还是“求己”。
求人或求己本无高低之分,“不上进”这个标签也不是万能的狗皮膏药。比起三天两变的社会环境、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佛(道)在两千多年里安安静静,一直都在默默启迪智慧、安放人心,实在更值得信赖,“上香”也并不可怕。
难关面前,人心难安,放不下紧张、焦虑、惶恐,何谈“向上向前”。此时的“上香”是回归本心,不虚妄不折腾,寻找稳定的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人,谁又能逃得过“上香”这关呢?上个世纪20年代,农家子弟毛泽东也曾十分迷茫,他从书里、从师友处、从实际生活找庙“上香”,直到后来定志安心,终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们是需要先行者的,伟人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后世提供永恒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一起来看看青年毛泽东的“上香”和“上进”吧!
毛泽东处在清末民初的时代,那时知识分子似乎都面临着如牛负重的处境:脚下是枯枝败叶杂草缠足的泥泞地,身上套着几千年的传统遗留下来的沉重枷锁,眼睛能望见的只有是四周的萧条浑噩,而身后却有一根象征现代文明的鞭子时不时地驱打着。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他们“求途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同所有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毛泽东对这不见天日的环境感到苦闷,对自身的未来感到迷茫。
1911年,他来到长沙,用了5天时间规划自己的生涯后,参加了湖南革命军,成为了一名列兵,在军队里给长官们打杂。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半年后,他决定脱离军队,继续读书。
去哪所学校呢?他没有主意,学费也没有着落。这时,家里来信说要断了他的生活费,他不得不住进便宜的“湘乡会馆”,开始了半流浪生活。
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政法学校他都报了名,在商业学校读了几天书,却发现英文教材是拦路虎,他什么都想抓住,却什么都从指尖滑落。
他兜里没有一文钱,长衫又脏又破,无所事事地混迹于长沙的大街小巷,用一双咧呆呆的大眼睛盯着报纸。去哪儿呢?能干什么?
闲来无事之时,他总是天心阁的顶楼上打望整个长沙。有次被几个朋友碰见,与他闲聊,有个高官的儿子说“对一个政治领袖来说,学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斗争意志。”他被这个观点所吸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