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古代杰出政治家的胸怀
顽石近日读史,发现古代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卓越政治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批评意见。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迹就不说了,因为凡有点历史常识的没有谁不知晓。顽石这里再举两个对多数人来说可能不那么熟悉的例子。
按时间顺序,先说晏子的故事。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任职宰相,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而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晏子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高缭是晏子宰相府的一名官员,平日做事认真,与同僚相处融洽,非常尊敬晏子,即使在背后也从不妄议晏子是非。
到了一年一度考核的时候,高缭心想自己虽无大功,亦无大过,谨慎做事,小心做人,应该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关。同僚也都认为高缭考核过后应该升职,还提前为他举行了祝贺升迁的酒会。
回到家中,高缭便开始憧憬升官之后怎么率先致富,多置宅院,然后再多吃些补药,好延年益寿,官运长久。
可考核结果公布,高缭竟在免官之列。这个结果大出高缭和他的同僚的意外。
和高缭要好的几个同僚为此愤愤不平,一起去找晏子评理,他们说:“高缭从未妄议过大人,为何大人容不下他?”晏子答道:“正是因为他从未妄议过我,我才要罢免他。”看到这几个属官大惑不解,晏子进一步解释:“我这个人就像一根弯曲的木头,需要斧头削,刨子刨,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高缭在宰相府为官三年,却从未指出过我的任何过错,这样的人留在我身边有什么用?你们作为我的部下,应该经常给我挑毛病,纠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不断改进工作少犯错误啊!”众人恍然大悟,也就不再为高缭求情。
这个小故事不仅反映了晏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更凸显了一个名相的广博胸襟和超人智慧。人皆有过,晏子也不例外。可贵的是,晏子手绾重权却没有因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压制言论,反而鼓励属下给自己多提意见,多作批评。这大概就是晏子能成为一代名相重要原因吧。
再来说说说魏文侯的故事: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与魏文侯有关的进谏与纳谏的故事也颇值得今人回味:
某天,魏文侯心情颇佳,遂召来琴师师经弹琴,兴之所至,文侯也随着琴音翩翩起舞,一边跳舞还一边吟诵自己的诗赋,当他吟到“使我言而无见违”(大意是“我的话再也没有谁敢违背”)时,师经拿起琴就朝文侯砸过去,文侯偏头躲过一击,而帽子的流苏却被砸坏了。
文侯大怒,对身边的人说:“做人臣的袭击君上,该当何罪?”
旁边有人回答:“应该放到鼎锅里烹煮。”
侍卫将师经抓起来按在堂前的台阶上,准备给他上刑。师经说:“请让我死之前再上一言,可以吗?”文侯答应了。
师经说:“过去尧舜做君王的时候,担心的是自己的言行没有人提出批评意见;而桀纣做君王的时候,则总担心自己的言行被人指责。我今天击打的是桀纣,而不是大王您啊!”
听了师经的一番话,文侯幡然醒悟,赶紧说:“放了他,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们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犯错的凭证;破了的帽子也不要补,就用来做我的警示。”
即便明智如魏文侯,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也可能在成绩面前飘飘然。但明君之所以成为明君,就在于他不仅鼓励人说话,而且能闻过则喜,闻过则改。倘是像周厉王那样“吾能弭谤矣”,则结局恐怕不会太美妙。
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