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潇潇腊子口 红军伟业颂千秋
长征——英雄的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穿越苗瑶壮彝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以非凡的智慧和不畏惧一切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特别是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历经三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等战役,突破敌军的重重围堵,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把这战斗豪情写在《七律·长征》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这篇伟大诗词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俄界会议
1935年,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在巴西与右路军分道扬镳之后,于9月12日进入甘肃境内,到达甘南藏区迭部县达拉沟的一个叫做俄界村的藏族村庄,村庄依山傍水,其西南方向有八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景色十分壮阔,故该村名藏语为“高吉”(八个山头之意,旧译“高吉”后为“俄界”)。
此地属峡谷地带,山峦重叠,山谷间蜿蜒曲折的达拉河穿行于岷山南北川、甘两地,使之成为川甘天然通道之一。古来用兵征战,屡经此道。红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
茨日那的命令
随后,红军到达迭部县旺藏乡。毛主席及警卫人员住在茨日那村,平日里一片宁静的茨日那一下热闹起来了。红军们都很尊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不随便使用院里摆放的东西。他们有的打扫卫生,有的烧火做饭,宣传队员还在墙上书写标语。
据毛泽东住居的家人桑杰回忆说:对于茨日那村民来说,红军留下的故事时隔多年依然振奋人心,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那脍炙人口的情缘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藏汉民族友情。今日的茨日那村已成为红色遗址,后人深刻感受革命先驱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炙热的革命激情。
1935年9月14日黄昏时分,毛主席就在茨日那村的小木楼里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这座茨日那村的小木楼成为了当时毛主席发号施令、运筹帷幄的战场。
崔古仓开仓放粮
1935年9月15日清晨,毛主席带着参谋及警卫20人,翻越3400多米高的压浪尼巴和高日卡两座大山,直奔若尕沟的崔古仓村,在崔古仓村也发生了一件同样写进党史、军史的重大事件。那就是甘南的爱国人士杨积庆对这场战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红军补给粮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