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乌江会是第二个血战湘江吗?这一次红军要说:不!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的第一大江,由西南至东北斜贯全省。其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垂直变化明显,两岸悬崖绝壁高耸入云,江面波涛汹涌。
最大水流速度每秒2米左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号称“天险”,形成贵州的南北天然屏障。
人称乌江天堑,有“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抵达瓮安县,贵州军阀王家烈部在乌江北岸修筑工事,企图依托险势阻拦红军前进。
与此同时,多路追兵蜂拥而至,距离乌江只有数十公里之遥。敌军一旦形成合围之势,红军便会陷入背水作战的境地,乌江或将成为第二个湘江。
战机转瞬即逝。
过不过得了乌江,关系红军存亡。
在此紧要关头,李德、博古等仍不放弃他们那一套机械、教条主义,还准备去湘西,提出要红军“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不过此时,他们的话已经不太管用了。按照猴场会议作出的决定,红军准备强渡乌江,挺进黔北。
猴场会议,使得红军由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在强渡乌江时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要渡乌江,必须具备“大木船、晴天、熟悉乌江水性的船夫”三个条件。然而,此时的乌江渡早已处在敌军的严防死守当中。在红军赶到各个渡口前,敌军早已烧毁了民房和船只,以逸待劳。
前卫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边进行了实地侦察,探得敌人在渡口大道工事较强,兵力较多,但对渡口上游500米处的南北两岸没有太大的注意。
耿飚
密云微雨,冷风冰水。
1935年1月2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右路红一军团在回龙场、 左路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中路军委纵队在江界河等地强渡乌江。
其中,最先突破的,也是最著名的当属江界河渡口的战斗。
红军先是佯攻渡口大道,再派红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等8人泅水试渡。
他们赤着身子,每人携带驳壳枪一支,跃入江中。10多分钟后,8人全部登岸,隐蔽在敌警戒线的石崖下。
人虽然过去了,但交由他们准备架桥的一条粗草绳,却因水宽流急无法拉过去,使得后续部队没有办法渡江。无奈之下,只能将8人召回,其中1人不幸牺牲。
吸取经验教训后,红军决定实行夜晚偷渡,工兵迅速赶制双层竹筏,组织18名勇士乘竹筏在新渡口老虎洞偷渡,这一次有两只竹筏被急流卷回来了,毛振华为首的五名勇士虽然偷渡成功,埋伏在山下,但当时大部队并不知情。
此时,薛岳军团离后卫部队已经很近了,情况十分危急,军委命令必须尽快完成渡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