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传承红岩精神 走好新的征程
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7日在重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传承红岩精神 走好新的征程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特殊战场上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1985年10月14日,原南方局领导成员邓颖超同志重返红岩村,写下“红岩精神永放光芒”8个大字。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重庆,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培育和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副主任黎余介绍,《红岩》小说之所以命名为“红岩”,也是因为牺牲在白公馆、渣滓洞的许多烈士都是在南方局的领导和培养之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书名选择了南方局所在的地名“红岩”。
“红岩精神反映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中一个重要方面——国统区特殊环境下的革命斗争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红岩精神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方位。”黎余谈道。
崇高的思想境界,是红岩精神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守不移的民族大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面临破裂,中央数次发电报要求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返回延安。为了把国民党拉回团结抗战的统一战线,周恩来等同志分析形势后决定继续留在重庆战斗。他们在复杂困难的国统区斗争中,置生死于度外,展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坚守立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中。当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条件极其艰苦。吃水,去两公里外的嘉陵江边挑;蔬菜,全靠自己种。物质匮乏、特务监视,战斗在重庆的共产党人却一直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周恩来同志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大家并不以此为烦恼……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不要急,伟大的时代长得很……”
巨大的人格力量,体现在严于律己的党性修养、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上。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肖林同志奉周恩来同志指示,与夫人王敏卿开办公司,为党筹措活动经费。1949年完成使命时,他们一次性向党组织上交的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美元。夫妇二人与金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一介不取,最后还将留作纪念的3块银元捐给博物馆。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浩然的革命正气,体现为革命者们出淤泥而不染的革命气节、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山腰。不远处的渣滓洞,原是一个小煤窑。后来,这两个地方都被改为看守所,关押、审讯、拷打革命志士。重庆解放前夕,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江竹筠、王朴、陈然、小萝卜头……熟悉的名字,肃穆的心情。看着一封封珍贵书信,一件件饮弹血衣,一张张泛黄旧照,人们深受感动。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时隔半个多世纪,游客们在渣滓洞读到江竹筠同志的狱中书信时,仍然被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同志不幸被捕。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同志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一天又一天,江竹筠同志始终咬紧牙关。1949年11月,在新中国已经成立、重庆即将解放之际,江竹筠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江竹筠同志有一封“托孤信”,在极薄的毛边纸上,她以竹签蘸着棉灰制成的“墨水”,写下这样的话:“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不尽江姐等革命者的忠贞。白公馆和渣滓洞两座“魔窟”中,被关押的革命者们面临着各种刑具和非人的折磨,但他们都没有出卖组织、投靠敌人。
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在枪声大作、烈火熊熊的最后关头,革命同志们也不曾屈膝求生。他们在烈火中永生。
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
“王朴烈士为何倾尽家产?为何舍生忘死?”在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一部改编自王朴烈士事迹的演出,在广大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我们自己编剧、自己演出,介绍和阐释红岩精神。红岩精神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和英雄气概,引领孩子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学校副校长刘昕介绍,该校多名学生获得重庆市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
今年7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组建援豫抗洪救灾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奔赴郑州支援。队员们接到任务就连夜赶路,夜行1400公里后,一到郑州就投入救援,最长的时候持续奋战40多个小时。有的队员撑不住了,在路边倒头眯一会儿,又爬起来接着干。队员黄涛说:“我们服务队被冠以红岩这个光辉的名字,在关键时刻、节骨眼上,就要上得去,顶得住!”
“我们今天回首往事,红岩精神依然是座巨大的宝库,它具有丰厚的历史内涵,更具有穿越时空的实践价值。”黎余说,红岩精神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中,蕴含着时代价值。“要深刻把握红岩精神的信仰之力、道德之力、团结之力、执行之力。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养成浩然正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征程中,红岩精神依然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维维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不可少。无论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还是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红岩精神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提升学习教育效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年来,每年到白公馆、渣滓洞参观的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在重庆红岩党性教育基地,“狱中八条”成为必修课;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数字体验厅,3D影像和VR技术将参观者带入历史现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思政课已走进数百个高校、机关,赢得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如今,红岩精神历久弥新、深入人心,并不断传承、弘扬。
讲述红岩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说起来也奇怪,工作8年多,红岩故事我讲了上万场,但再一次讲起江姐的故事,我还是激动到眼含热泪。”说这话的李婧,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她的工作是为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讲述红岩故事。一次次讲述中,李婧感觉自己也在渐渐走进革命者们的内心。她说,红岩故事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游客。
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说,一定要来红岩烈士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李婧一眼就注意到这名特殊的观众——老人刚刚来到渣滓洞参观,就不断擦拭泪花。在众多烈士遇难的松林坡遗址群,300多步台阶,老人坚持要自己走上去,以此表达自己的敬仰与缅怀。
来自西藏昌都的干部群众听完讲解后十分感动,向李婧表达谢意,称赞她讲得好。李婧说,其实,是红岩故事本身就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现在,昌都也建成了一间红岩文化室,以微型展览的形式向群众介绍红岩精神。
建党百年之际,更多的游客来到重庆,来到红岩。“一天下来最多得讲20多场,游客们排着队要听讲解。”李婧说,累归累,但是看到游客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红岩精神把受众引进来,讲解队伍也在走出去。为了把红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小萝卜头”进校园活动。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研学指导老师阳艳带来了研学课程“穿越时空的对话”,讲述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学习的故事,感动激励着在场的孩子们。
重庆很多学校还创建了红岩班,研发了主题队(团)课、研学实践教育课、红岩亲子课等。这样的体验式教育,加深了孩子们对红岩精神的领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诠释红岩精神感受信仰力量
一边是大学生小周,一边是“11·27”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爷爷,一老一小的对话,带领观众进入70多年前的悲壮岁月。近日,重庆永川,话剧《红岩魂》演出现场,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红岩魂》由重庆市话剧院创排,围绕《挺进报》事件,用5个故事串联,艺术再现了江竹筠、王朴、陈然等英雄群像,表现了他们的热血与忠诚,生动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红岩精神历久弥新。”在剧中饰演王朴母亲的重庆话剧院副总经理王弋说,《红岩魂》带领观众走进英雄群体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永不言悔的革命信仰。
在山城重庆,话剧获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革命志士形象很丰满,有血有肉,既高大又贴近生活。”一名观众表示。
《红岩魂》还走出重庆,走进各个大学校园,感染了许多年轻学子。“好几幕我都看哭了!”复旦大学学生陈小夏说,自己非常敬仰红岩精神,更加意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以宣讲、演出、展览等形式,深入到大学、机关、山村和社区。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宣讲团团员古越,前不久走进重庆巫溪县下堡镇。虽是农忙时节,院坝里却围满村民,古越接连讲了6场。古越说,基层群众爱听红岩故事,敬仰红岩精神。
配合灯光、舞美、视频、音效等,红岩宣讲团团员们还自导自演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剧目,去年9月至今已演出数百场。“我们去过许多大学,学生们都深受吸引。”古越说,希望通过创新表达和文本,诠释红岩精神,让现在的年轻人与70多年前的同龄人产生思想共鸣。
作者:王斌来 蒋云龙 吴月刘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