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华:回汉情系友谊街

2023-11-08
作者: 陈延华 来源: 红歌会网

  雄踞于中华腹地的湖北省襄阳市,历来以她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奇伟的山水,吸引着许许多多中外游人和骚客,为她驻足,为她泼墨,用精心锤炼的语言,写下了不尽的千古绝唱。

  在蜿蜒千里,波光粼粼的汉江两岸壮美的山川之中,曾诞生过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那景色宜人的古隆中,古朴端雅的米公祠,巍然浩气的夫人城……如科学之丰碑,智慧之结晶,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漫步于古城大道上,说不完晔晔文事,看不尽赫赫战功。荆楚人民世世代代在汉江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史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灿烂文化。

  俯瞰汉江上下,雄视古今千载,如今改革开放中的古城襄阳,在我们面前又展现出一幅壮丽的东方文明史的画卷。

  朋友,我这里介绍的既不是古城那美丽的传说,也不是古城墙那巍巍的雄姿,而是在汉江边上一条回汉同居的老街友谊街。

  这就是友谊街。

  友谊街隶属樊城区。元末明初回族群众在此落籍,繁衍生息。居住比较集中,因而又有“教门街”之说。这条街总共有9个居民小组,423户人家,1174人。其中回族居民197户,481人,分别占全街户数、人口的46.5%和41%。

  友谊街很小。点一支烟可以从这头到那头来回走两趟。在这条街上住的人亲如一家,彼此好像在一口锅里舀饭吃。

  友谊街很美。东面是襄阳大桥,焦枝铁路穿桥而过。南面滔滔的汉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像慈母的双臂轻轻地拥抱着她的儿女,显得安宁而娴静。街道两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沿街门墙,粉饰一新。几个巷子口都修建了古香古色的门廓,每个门廊有一个雅名:“聆教”、“听潺”、“邻佳如宝”、“团结大院”。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那个题为“曙光照回裔”的巷名,更是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友谊街很静。没有喧闹,没有争吵,人们的文明、友爱和谐统一在一帧青山绿水的画轴里。

  站在襄阳大桥上凝视友谊街,友谊街像个盆,盆里盛满爱情欢笑和幸福。

  然而,在欢乐生活的旋律中,友谊街也曾有过不愉快的插曲。

  那时,几个喝了点墨水的秀才们,为友谊街编了一首打油诗:“垃圾满街堆,污水四处流。回汉常争斗,提起就犯愁。”

  这样的乱摊子谁来收拾?

  1982年春,上级党组织先后物色了3名党员到友谊街担任党支部书记,可人家到街上一转,说啥也不来这里“当官”。

  正在党组织焦虑之际,张世清这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挑起了友谊街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当晚,有人登门,盈耳的贺辞自不必说,听听这言语:“世清,你太傻了!你不晓得,那条街上的回民多,性子烈倔,不服管。别人都不愿意去,你也甭逞这个能!”

  张世清听后,品味着话中的内涵,心里不免有些发怵,但表面仍自然地说:“到哪儿都一样,都不会一帆风顺。搞工作,凭着党性、良心,怕啥?”

  没几天,张世清果然领教了友谊街回民血性刚烈的滋味。

  那天她正与回族青年赛玉生谈活。

  “张书记,快让玉生躲一下,有人拿着牛刀杀他来了!”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弥陀佛,要不是张世清眼疾手快,把大门关上,两个青年闯进来,那不该发生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事态平息了,但没有画一个完整的句号。

  这天上午,张世清调解一起民事纠纷,谈话还没开始,一个小伙子破门而入,将一把寒光闪闪的牛刀从袖中抛出,“啪”地一声扎在桌子上,惊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那情景大家都明白,调解要公正,否则便以这把牛刀讨个公正。

  友谊街啊!友谊街!你的友谊在哪里?

  夜深了,劳累一天的市民们早已进人梦乡,可张世清还伏在办公桌上,思考着:要让友谊街真正成为回汉居民团结的友谊街,我这个汉族党支部书记首先应该关心回民,为他们办实事。

  这座清真寺门楼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砸得面目全非,那时友谊街的回民们敢怒不敢言。文革后,回民们盼望修复清真寺门楼,好有一个活动场所。可谁来操这份心呢?张世清上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修复这座清真寺门楼。消息传出,有人当头给张世清一盆冷水:“你张世清是共产党员,怎么支持搞封建迷信?”

  “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张世清回答得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可是,修复清真寺门楼谈何容易?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尽管居委会勒紧裤带“挤”出一点钱,但按设计所需的资金还差一大截子。

  张世清凭着两条腿和一张嘴,四处奔波“化缘”。购买水泥钢筋。不久,一座洒满汉族党支部汗水和心血的清真寺门楼,终于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竣工那天,一色戴着白帽的穆斯林们,挟胸鞠躬向张世清行回礼,张世清被这种礼节感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入乡随俗。每年的“开斋节”或一到“礼拜节”,张世清都要带着一彪人马到清真寺向穆斯林祝贺。

  这是个老大难问题了。

  汉族居民到集市上买菜回来,把购买的猪肉放在篮子里或挂在自行车前把上,大摇大摆地从友谊街走,回族居民见了极为不满,有时甚至发生争吵打骂。

  这样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回汉居民关系僵化。

  于是,张世清带领党员们利用中午、晚上时间,趁汉族居民在家的机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循循善诱,入情入理,友谊街上的汉族居民被张世清他们说服了。

  从此以后,汉族居民每逢买菜回来,都要把买来的猪肉用报纸和青菜盖好才回家。年轻人上街买菜,老人们总少不了叮嘱几句:“别忘了回来时把猪肉盖起来。”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张世清带着居委会的干部们从家里端来了年夜饭菜,摆在八仙桌子上,与孤寡老人和孤儿们边吃边唠,共度除夕之夜。一阵阵的鞭炮声,引出了老人们的一行行热泪。旧社会当过童养媳的潘正英拉着张世清的手说:“张书记啊,平时你们那儿忙,还给我买煤买粮、挑水送药,遇上你们这些党员,也算我前世造化好啊!”

  1988年2月,一场罕见的大雪光临到襄樊市区。雪刚停,张世清带着居委会全体干部,扛着铁锹、扫帚,挨家挨户清扫房顶和路上的积雪。这场大雪使市区不少厂房被压塌,而老房成群的友谊街却安然无恙。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张世清在友谊街回汉居民中雕塑出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回族居民对她的评价是:朴实、正直,值得信赖。

  常言说,你满身全是铁,能打几颗钉?

  张世清对这句话领会的比较深。

  友谊街党支部有10名党员,其中退休工人中的党员占60%。党员少,事情多,张世清头脑很清醒:不仅要发挥好在职党员的积极性,还要调动退休工人中党员的工作热情。给每个党员订任务压担子,责任到人,包干到户。

  从1985年起友谊街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了“分组联户”“义务承包”活动,将443户居民划分为9个组,每个党员包一个组,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承包内容、包卫生,包民调,包治安,包计划生育,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承包对象,以孤寡老人、待业青年、失足青年、双职工为重点;明确承包目标,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评比,看哪个党员承包的居民组达到了文明标准。

  承包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增强了党员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古老的友谊街仿佛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英姿勃发。

  退休老工人、共产党员张士梅,承包了“幸福小区”的36户居民后,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仅把居民的服务工作做得有条有理,而且把街道治安、民事调解、转化失足青年等工作做得头头是道。

  这不,他正组织那些老爷子们、老太太们学习上级有关文件让他们了解了解国家大事。

  夜风轻轻地抚摸着甜睡的友谊街。

  退休老工人、共产党员马金义开始夜巡了。

  这些年来,为了居民区的安全,他几乎天天都是这样,风雨无阻。遇到陌生人,他要问一问;看到谁家的门没关上或衣服没有收,他就喊一声。节假日,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看电视,欢欢乐乐度除夕。而马金义却走街串巷,维护友谊街的安全。从1985年起,他巡逻捡到的自行车就有8辆,全部交给了失主。

  瞧这一家子:老人笑逐颜开,青年乐不思蜀。

  这是久别重逢?还是分享着节日的欢乐?

  不!这是一家人和好如初的感人一幕。

  这小青年叫小刘。前段时间为点小事,与妻子闹翻了脸,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小刘觉得伤了面子,追到娘家对妻子就是一顿拳脚。岳父大人出来劝架,他又给岳父两拳。妻子伤心透了,提出离婚,官司打到了法院。

  共产党员白素珍听说后,赶忙调解。她严肃批评了小刘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劝他到岳父家“负荆请罪”。尔后,又三次登,,做小刘岳父的工作。赤诚相劝,终于使这一家花好月圆。

  友谊街有两难。一是回族居民吃清真月饼难。二是回汉青年就业难。

  张世清把这两件事儿挂在心上,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刚到友谊街那几年,一到中秋节,张世清总要带着几名党员跑遍市区大小食品厂、商店,为回族居民采购清真月饼。而每次都是两手空空。

  原来,市区食品厂认为做清真月饼数量少,费工、费时、不赚钱。

  张世清想,年年买月饼那么难,何不自己动手办个清真食品厂呢?她和支委们一合计,便动真格地干了起来。

  于是,筹资金,腾房子,买设备,襄阳市清真食品厂诞生了。

  旗开得胜。食品一上市,便受到过往襄樊的回族群众和当地回族居民的拍手称赞。每天前往购买清真食品的人络绎不绝。

  友谊街党支部趁热打铁,办起了友谊阀门厂、清真食品商店,共安置回汉待业青年100多人。既发展了民族产品的生产,照顾了民族习惯,又增加了回族居民的收入。

  街道是城市的社会细胞,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如何发挥街道居委会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回汉居民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友谊街党支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们先后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计划生育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老年人协会、关照小组、帮教小组等。

  近几年来,有6名回族、3名汉族失足青年被工厂除名,回到了友谊街。张世清没有抛弃他们,而是伸出友谊的手,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教育工作。

  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这9名失足青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和进步,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友谊街有3位五保老人,3位孤儿和6位回族残疾人。

  几年来,关照小组的同志们,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对3位五保老人目常的买粮、买煤、洗衣服、拆被褥,他们全包下来。老人生病,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一样,请医送药,日夜护理。

  这位是五保老人叫马月婵。

  一天深液,老人突然患病被邻居送到医院。党支部得知后,带上营养品前去看望,还安排人员轮流护理。马月婵老人病愈出院后,逢人就说:“新社会好,共产党好,回汉亲如一家人,居委会的干部胜似亲生儿女。”

  这位是自称“居委会的儿子”的回族孤儿王勇。

  王勇13岁时,父母亲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从此,友谊街党支部挑起了抚养他的担子。给他买鞋袜,做衣服,一直照顾到他参加工作为止。

  友谊街有两多:老人多,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70多人。双职工的小孩多,学龄前儿童有60多人。

  为了解决回汉居民的实际困难,友谊街党支部办了一个社会劳动服务站,为回汉居民代请保姆、护理病人、买粮买煤等。对烈军属和孤寡老人实行免费服务。

  友谊街党支部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组织他们跳“老年迪斯科”,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

  同时,他们还与驻军守桥部队建立联系,开展警民共建文明街道活动。

  投之以李桃,报之以琼瑶。

  1982年以来,友谊街涌现出五好家庭240个,双文明户250个,党支部先后12次被湖北省委、襄阳市委、樊城区委评为先进党组织,街道多次被省市、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1989年,党支部书记张世清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友谊街呵,友谊街,在襄阳城区的版图上,你或许是个不被人知的小点点,然而,你却闪烁着异样的光,发出巨大的热,默默无闻地贡献着全部力量。这光,这热,这力量来自张世清及党支部“一班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愿友谊街青春常驻。

  愿友谊街充满友谊。

  啊!回汉居住的地方友谊街。

  【文/陈延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