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游击队——记抗战时期西水峪村报国队(组图)
(上图为水峪里村草场,村党支部、村委会所在地,抗战时期化名:平原)
河北省迁西县西水峪村是在四周驻扎日军据点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各自然村都起了化名,党员干部和积极青年也起了化名。目的是秘密在敌后与敌人作斗争。1940年,西水峪村建起抗日救国会,内设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和青年报国队。
青年报国队是敌后游击队,由利华任队长,党支部选拔青年骨干,组成了40多人的青年报国队(后称民兵),报国队除承担站岗放哨等工作外,还经常完成县区下达的作战任务,诸如埋地雷,割电线,破坏交通、除奸防特、运送伤员、配合主力作战等。创造了“三叉峪伏击战”、“火烧潵河桥”等县内著名战例。
(上图抗日民兵埋地雷场景)
1941年4月17日,驻南团汀伪治安军一个排去澈河桥据点领取给养,水峪里报国队在李家窩子附近设伏,击毙、击伤伪军各1人,缴获了一部报话机,上交到军分区后,李运昌司令员如获至宝,对报国队大加赞赏。
1942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三)天还没亮,中心村救国会主任洪国接到水峪外哨兵老陈的报告说,驻团汀据点的伪治安军已经出动,可能又来偷袭根据地。洪国立即派老陈去通知兵工厂厂长历学、被服厂厂长彭仲华等,要他们做好反"扫荡"准备。随后,他又找到洪义,要他把情报火速上报给区委书记陆明。然后,洪国与利华、洪义、洪光等带领9名报国队员迅速在道上埋好地雷,抢占了三岔峪山头有利地形待敌。果然,在朦朦的晨曦中,100多名敌人来到岭下。并派出十几名尖兵向岭上搜索。敌人进入雷区后,踩响地雷,同时遭到手榴弹、子弹沉重打击,刹时,十几个伪军死的死、伤的伤,滚下山坡。敌人的后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蒙了,他们见早有准备,便领着败兵仓惶逃走。就这样,一些拿土枪土炮的民兵打退了100多名全副武装的伪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保住了冀东军区的兵工厂、报社、被服厂等大小17个重要目标。
(报国队与日军作战场面)
当年10月5日(农历九月初七), 根据地已得到日伪将举行“大围攻”的情报,立即组织反扫荡。在县委、厂部和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水峪里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部行动,把收打的板栗、粮食埋藏起来;把布匹、报纸、火药、油印机、缝纫机等抗战物资用人背、用驴驮运进深山,藏到秘洞中或“四亩地”的苇塘里;把伤病员火速转移到杨河峪、帽子岭、金龙口等更隐蔽的地方。然后,人们再一次告别草窝棚,躲到高山上隐蔽起来。村干部则组织报国队员在进沟道上埋好地雷,监视沟外敌人的进剿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