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知青故事(9)王家坪的冬天

2023-03-24 1344 0
作者: 叶文光 来源: 红歌会网

  65年10月,我们20名万县知青在来到了巴山区新民公社的王家坪,要在王家坪办药牧场。

  新民公社的干部社员为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能安顿下来还在做各种准备。

  知青们到来后,先在临时住处安顿下来,临时住处就在王家坪下面不远处的一户社员家。男女知青分开各睡一间屋,睡的是连框舖(大通舖)大家挤在一起倒也热闹。对于刚离开父母出远门的知青,睡睡懒觉,吃吃苞谷米饭,烤烤火吹吹牛,相互认识认识,日子倒也过得安逸。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们就搬到了王家坪。王家坪是一个背风向阳呈椅子形的山坳,因古时有王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知青屋就修建在原屋基之上。

  一排三间两层楼的土墙茅草房正屋,正屋中间为堂屋,用作大家开会聚集;两边分别是男女知青的住房,里面各安放了5架双人床;正屋两边两间偏房,一间作厨房及大家烤火用的灰坑(火塘),另一间为储藏室和炊事员、会计的住房。

  正屋坎子下面是地坝,地坝的左右前方搭建了两个窝棚分别为男女厕所;地坝外面有两棵高约3丈两人合抱的大树,一棵核桃树、一棵梨树,大梨树旁还长了一棵小梨树,地坝前就是下山的小路。站在地坝边上举目望去,山峦起伏、重岭叠嶂、白云缭绕,好-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知青们在王家坪安顿下来后,开始了同锅舀食的集体生活。公社社长给青知们配备了几名有经验的本地青壮年农民(老场员)带着我们共同劳动,为了便于管理,社长在老场员中安排一名老党员为场长,还在知青中选定一名高中生为知青场长。

  50年后新民社办场知青和老场员何国富合影

  王家坪海拔较高约1600米,很快就会下雪。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知青们如何渡过寒冷的冬天。

  场领导安排知青到离王家坪30里路远的冉家坝(公社、区委所在地)去运回囯家供应的口粮,一天来回60里,能下街去玩玩大家也很乐意。虽然每次扛的粮食只有20一30斤,回来时大都是上坡,一般天黑才回到场里,回来后己经很累,草草吃完饭倒头就睡。

  公社社长考虑得十分周全,为知青储备了一些土豆和大量的干菜,解决我们过冬的蔬菜;买来了生产工具:羊角锄、薅锄、点锄、弯刀、斧头、喇叭背篼和大小巴篓。还给每个知青发了绑腿、棕袜子和满耳子草鞋。知青们在老场员指导下学会了打绑腿,打上绑腿人都显得特别精神,同时绑腿在劳动中能对腿脚起到保护,避免腿脚受伤。棕袜子也是大巴山区冬天特有的穿着,是一种用棕做成的,厚实利水,配上草鞋很好地解决了冬天脚的保暖。

  要能顺利过冬,还得解决燃料。在老场员的带领下,知青们打绑腿穿草鞋,背着弯刀拿着斧头全副武装,到王家坪周边森林里去砍柴。森林离王家坪很近,生长着各种树木,出发前老场员给知青们讲:要砍硬杂树,硬杂树不成材而且好烧,其余的树不要砍。知青们进入森林里就兴奋得手舞足蹈,也不管是不是硬杂树(认不到),挥舞着弯刀斧头,只要见到合适的树就砍,桠枝剔了也不要,只留主干。男知青扛粗的,女知青拣小的,除了桠枝,凡是能扛动的木柴都扛回来。扛回来的木柴都放在地坝外面预先做好的架子上,几天下来,架子上的木柴已经堆积如山,足够烧一阵子了。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