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历史——陈永贵与他的“老少组”的逆袭之路
导 语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重复着一种“历史周期律”:“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再兼并—农民再起义—朝廷再更替”。为什么在均分土地后,勤恳的小农仍然无法致富,而很快会再次出现土地兼并?其关键原因在于各自为政的小农户缺乏抗风险能力。为了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号召农民“组织起来”。然而,要真正组织起来却并不容易。劳力强、畜力多的农户不愿意与劳力弱、畜力少的农户合作,而后者恰恰是最需要互助的人。今天推送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陈永贵带领下的大寨村如何解决组织起来的难题。
在大寨两个互助组的对比中,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劳动工具,陈永贵带领的“老少组”都明显弱于由精干劳力组成的“好汉组”,但到了收获季节,无论是农田亩产量还是组内农民精神面貌,“老少组”都明显强于“好汉组”。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两个农民组织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老少组”是持久的、真正的互助组织,而“好汉组”则是各藏私心的、表面的组织。陈永贵在面对一己得失与全局利益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带领大寨的老百姓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作者|张怀英
责编|gdsoiss
后台编辑|童话
一 不同凡响的“懒散组”
1948年7月,正太战役结束后,昔阳周边的敌情基本解除,随后我离开了武装部门到一区任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提出的口号是:“土地改革拔穷根,组织起来栽富根。”可是要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在党中央号召“组织起来”的时候,农村中部分农民存在着抵触情绪,一些地方的矛盾还相当尖锐。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搬石头”运动伤害了基层干部的感情。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后,根据地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热情本来是很高的,翻身农民在歌声中发自肺腑地唱道:
八路军打走了顽固兵,
土地改革翻了身。
自由谈话订了婚,
哼嗨哟,过上好光景。
为了解放全中国,保卫胜利果实,农民们参军参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支前运动搞得红红火火。在“过黄河,渡长江,打到南京捉老蒋”的口号鼓舞下,过去比较困难的扩军任务也完全变了样,每次扩军总是超额完成任务,“父送子,妻送郎,弟兄相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屡见不鲜。
可是,到了1947年底,解放区在整党时,本来土改已经搞得过了头(伤害了中农),这时反而认为土改不彻底,原因是党内混进了坏人,组织不纯,竟提出了“踢开老组织,搬掉大石头,重新组织阶级队伍”的错误口号,伤害了一批基层干部。干部懒心懒意,工作不积极。加上土改后广大党员干部分得了土地、房屋,革命到头的思想不断滋长,认为有了“土地房屋大犍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革命到了头,再干没奔头”。有的一些土改时的积极分子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有的还调到区、县当了脱产干部,这时竟不要党籍,背上铺盖不辞而别,回家种地去了。有的党员说:“当干部是惹人多,误工多,不如干脆赶大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很多基层干部除了少数还做点工作外,大多数都躺倒不干,各奔前程。农村党支部这种涣散、解体现象较为普遍,县、区下乡干部贯彻中央指示,号召组织起来,可是有的村连支部会都开不起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